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却算不出上方谷的雨?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通观演义,不难发现,诸葛亮是一个懂天时、地利、人和、五行八卦,以及奇门遁甲的全才。但可惜的是,就算是全才也逆不了天。

  懂天时,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时,面对周瑜要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艰巨任务,诸葛亮算出三日之后必有大雾,于是利用大雾这种天然环境来向曹魏借箭。而后,为了进一步突出诸葛亮的神谋,诸葛亮借来了火烧赤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东南风。正是借来东南风,使得诸葛亮一下子登上了神坛。

  懂地利,无论是在针对华容道,还是上方谷,亦或者是斜谷等地,诸葛亮在用兵时都有非同一般的表现。

  懂人和,最主要地就是体现在诸葛亮为刘备创造的“亲民”人设,而蜀汉之所以能够建立政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备得人心,使得众人都维护和支持。

  五行八卦,最直接体现在八卦图上。当时,刘备伐吴,因为中了陆逊的以退为进和步步为营之计,最后在夷陵之战中被一把大火给杀得大败。而陆逊引得胜之兵向西追袭时,在鱼腹浦被诸葛亮当时入川所随手布置的八卦图给困住了。最后,要不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的救助,陆逊必然久困而不得出。

  奇门遁甲,最主要表现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当司马懿派遣秦朗等人夜袭蜀寨,正值此时,忽然阴云四合,黑气漫空,而后天复清明。这是诸葛亮使用遁甲之法和驱六丁六甲之法。

  但很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全才一位,在赤壁之战时宛如神助,而到了上方谷之战时,却宛如天谴一般呢?

  其实很简单,万事皆有度,皆有源头可源。诸葛亮之前是长时期隐居在南阳,而在南阳时,诸葛亮除了读书写字交友和游山玩水之外,就是耕作,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既然要耕作,那就必须懂天时,知晓什么时候播种;也要懂地利,需要根据河流的走势来引源。

  而江东一带距离荆州南阳一带并不是很远。虽然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是就气候而言,两地相差的应该不是很大,除开居部因素。这么一来,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有可能根据以前观察的气候进行整理,得出大雾和东南风的结果。

  而上方谷一带则不同,这是一个全新的地图,诸葛亮之前的四次北伐都没有走这条道路,只是第五次的时候才突然改变了战略。虽然大军在开拔时,会有先锋军在前方探路,但先锋军也只是探查地形和有无埋伏罢了,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去观察天时。所以,这也是诸葛亮一时得不出下雨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较为神学的因素,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上方谷一战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很谨慎地派魏延去诱敌了。但是,司马懿同样谨慎,虽然他大军深追魏延,但是背后还有张虎、乐綝,以及郭淮等人的万余士卒。所以,就算是突发情况,魏延和马岱的五百多士卒根本敌不过。

  还有,这场大雨的来临是很突然的,忽然狂风大作之后,便是骤雨倾盆。诸葛亮在还未完全熟悉的情况下,根本来不及应对。

  最后,就是科学的因素。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上方谷一战,当时正值秋季,而且上方谷呈葫芦状。当诸葛亮的一把大火在谷内燃烧开来时,冷热两股气流就会对冲。在一定时间之内,就会达到一定程度,最后开始局部大雨。

  总而言之,上方谷一战,就如同诸葛亮最后所感叹的一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而诸葛亮最后病逝在五丈原的悲惨结局,也就是司马徽所料的一样“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唐罗隐有两句诗道得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赤壁之战天地同力时,上方谷之战,时去运退时,非诸葛算不出,实是救司马的救命雨,司马懿父子命数未尽。

  诸葛亮识天时懂地理,当然能预测天气。上方谷没测出有雨是有原因的。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能利用大雾借十万支箭,又能借东风火烧曹营,都巧用了一个借字,神话了诸葛亮的才能。实际上诸葛亮用常精通气象知识。赤壁之战的时候正值冬月也就是阳历12月份,西北方的冷气流南下到长江流域,与南方湿暖空气相遇极易形成对流而形成东北大风。冬季时节,南方白天日照充分气温较高,夜间则气温逐渐下降,就形成了雾气,尤其在日出之间,雾气浓度可达到极值。所以诸葛亮选择在日出之前结束借箭的行动就不奇怪了。

  在上方谷诸葛亮用火攻围困了司马懿父子,就在司马懿父子相拥等死的时候,突降一场大雨,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得从逃生。一场稳操胜券的战斗泡了汤,煮熟的鸭子飞了。

  那么诸葛亮事先为什么没能算出来有大雨呢?因为上方谷是一个狭长的深谷,在谷底烧起大火,热气急聚上升,再一吸聚周围的凉气就形成空气的强对流,极易造成暴风骤雨,夏天也常发生隔道不下雨的现象,是事先很难准确预测的。诸葛亮正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为了后续的故事,特地给司马懿留了个活路。

  原因有四:

  一是作者罗贯中设计,试想如果诸葛亮每次都算对了,那他就战无不胜,最后一统三国的是蜀国。

  二是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说: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没有那么神!《三国演义》夸大了他的智谋。

  三是中国古代流行的预测术,像奇门遁甲、大六壬、小六壬、京房六爻等在实用预测上是有成功率的,不是百分之百。

  四是诸葛亮预测方向不对,即便是预测出上方谷的雨,并且采取了相应的预案措施,也不一定行。诸葛亮应该首先预测司马懿的命数,他既然会看天象,应该知道按照星宿分野司马懿将星没有陨落的迹象。做再多也是无用功!

  抛开小说演绎的成分,我们就当诸葛亮借东风,利用大雾草船借箭是真实的,但却算不出上方谷的雨也是合理的。

  借东风,草船借箭,表明诸葛亮在当时有超出常人的预测天气的能力,但上方谷的雨,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一场人工增雨,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将士在无意之中完成的,无中生有,始料不及。

  形成降雨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充沛的水蒸气,一是要有凝结核,水蒸气在凝结核上凝结,并逐渐变大,到一定程度,空气支撑不住就会下落,形成雨。

  上方谷,从其名称不难想象,环境封闭,空气不易流通,必然蕴含大量水蒸气,诸葛亮发动火攻,必然产生大量烟尘,正好起到凝结核的作用,这与现在人工增雨,在云层中喷洒碘化银作为凝结核是一样的道理。于是,水蒸气大量凝结,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另外,战场上的爆炸声、人喊马嘶声、兵器的撞击声,对降雨的形成,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家可能注意过,下雨时,每当雷声响过,接着往往是一阵急骤的雨滴落下来。有人统计过,二战期间,每当激烈的炮战之后,就会到来一场大雨。想想原因,可能是巨大的声音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使空气中的小水滴剧烈的碰撞,聚合成较大的水滴,从空中落下来。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能力多有夸大,鲁迅先生的评价是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不过,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不是信口开河,他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进行描写。所以很多情节,都经得起推敲,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就推算出了借箭那天江上要下大雾,因此他才敢在周瑜那里立军令状,三日内造十万支箭。结果在第三天晚上,江上起了大雾。诸葛亮利用这场大雾,佯攻曹营,轻松的得到了曹军的十万箭支。当时诸葛亮自负的对鲁肃说,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在不久之后,诸葛亮又与周瑜为了破曹进行了商议。他针对周瑜的想要破曹用火攻的计策,道出了他的心病,那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且,答应为周瑜借来三日三夜的东南大风,助周瑜火攻成功。

  其实诸葛亮装神弄鬼借风,也是为了自己离开周瑜军营做准备。果然东南风一起,周瑜派来杀诸葛亮的兵将就到了七星坛来。可是诸葛亮早就借着风起,坐着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扬长而去了。至于说诸葛亮预知那天会有东南风,其实曹操也知道。那就是冬至一阳生,天气变化,很可能会出现东南风。

  不过,从这些描写,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地区的气象情况了如指掌。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荆州的气候变化,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资料。长久以往,诸葛亮也有了一定的气象预报能力。

  这一点周瑜在风起之时也已经醒悟了出来。所以周瑜才不顾盟约,要先下手为强,杀了诸葛亮。周瑜不是嫉才妒能,他是为了东吴的下一步战略目标打算。如果东吴和刘备争夺荆州,有诸葛亮这样一个熟知战场气象情况的对手,会给东吴带来很大的麻烦。与其那样,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杀掉诸葛亮再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自然条件,为他的胜利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是,在火烧上方谷的时候,他却因为误判,使得他的妙计功败垂成。他用尽了手段,好不容易将狡猾的司马懿父子引进了上方谷。当诸葛亮的伏兵放起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之时,一场暴雨浇熄了大火,使得司马懿冲出包围圈,逃出生天。诸葛亮在远处看了,只得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上方谷的暴雨,经过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在像上方谷这样的地形,如果发生大火,冷暖气流进行交互作用,就会引发大雨。这应该是罗贯中在现实中遇到过这种现象,他才将它写进了书里。

  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他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他也不可能先做一下实验。所以说,当上方谷的大雨浇灭大火的时候,诸葛亮也能够徒呼奈何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实设置这个情节,作者主要想表达的就是这句话:一切都是命运,都是天意)

  其实,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算不如天算”。《三国演义》尤其是毛宗岗父子版的,洋溢着非常浓烈的尊刘扬诸葛的气息,这样做,恐怕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为蜀汉政权的灭亡找个台阶

  通篇《三国演义》,刘备可以称为“仁绝”,诸葛亮是毛宗岗父子亲口承认的“智绝”,关羽是“义绝”,赵云是”勇绝”。可以说蜀汉政权自身带着无尽的光芒,有点“屌炸天”的意味。可是问题来了,它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呢?读者肯定要一个解释,一个合理的解释。

  (毛宗岗父子版120回《三国演义》中的“三绝”。通览全书,其实“绝”,绝不止他们三位。比如刘备、比如张飞、比如赵云、比如司马懿等等。)

  于是,就写出了“火烧上方谷”。

  (故事情节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平台。你如果对各种历史小说仔细看,很多情节都是作者向读者做出的解释。)

  这个情节,一是告诉世人,蜀汉本来是有机会的,智慧绝伦的诸葛亮离消灭曹魏的中流砥柱司马懿就差那么一点点。读者也自然会想:“如果那天没有雨,会怎样?”,基本上就可以直捣长安了吧?

  二是告诉读者,蜀汉灭亡是天意啊。你看那场雨来的是那么突然,连诸葛亮都没有料到。那得是多大的意外和“惊喜”呢?所以,这纯就是天意,美没办法的。读者看到此处也会释然:天意难违啊!

  所以,这是为蜀汉的灭亡找个台阶下,其实也就是为他们父子二人找个台阶下。

  (说到底,“火烧上方谷”是给诸葛亮,是给蜀汉政权找个台阶下。当然了,也是给自己在读者面前找个台阶下)

  二是为三国的最终结局给个说法

  魏蜀吴三国,最后归于司马家。可是这个司马氏从司马懿开始,论正统性、论德、论武等,都不带着王者的光环,那怎么成了最后的赢家呢?其实,从这里毛氏父子就给出了答案:还是天意。本来都中计了,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了,偏偏下了场大雨,没办法们都是天意!

  所以,综观整部小说,对于不能给出答案的,从罗贯中到毛氏父子就给了终极必杀:天意!这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说明面对历史,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还是有盲区的。

  (请问上方谷的雨是雨吗?不是,是诸葛亮的泪。确实很佩服从罗贯中老先生到毛宗岗父子的丰富文学想象力。也难怪能成为《四大名著》中的扛把子!)

  对于懂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的人来说,题主所问的问题,答案极其简单!!!看了众回答后不得不说几句:

  一,由诸葛亮借东南风一节可知,孔明懂气象通天文,按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而言,夏至后一阴生(天一天比一天短),金水进气→特别是立秋后必起西北风。而冬至后一阳生(一天比一天长),木火进气,而长江中下游必起东南风。风本非孔明所借,只不过孔明为掩人耳目而此脱身而已!

  二,关于上方谷设伏火烧司马懿父子,不期天降大雨,使司马懿父子逃走一节,并不是诸葛亮没算准天时!!!!一来是史实上本无此一段战事!此乃作者虚构的一个精彩的桥段!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蜀兵先胜后败的战例让读者也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读者看三国掉眼泪!

  二来是,三国的结局是魏先亡(司马懿杀曹爽后就标志曹魏先亡),蜀第二亡,吴第三亡!最后三国归晋!假如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被困,无大雨相救,则必死无疑!此后魏国和东吴再无孔明对手,→则蜀国很可能一统天下!这必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作者才故意虚构一场暴雨熄灭大火,使司马懿父子逃走!!

  纵上可知,并非孔明漏算天降大雨,实为作者故意安排!〈凡神话,武侠和演义之类小说中的很多疑问,大多都是作者虚构和故意安排的,没有为什么!读者不可不知!〉

  因为天有不测风云,现在大数据智能化的天气预报都测不准具体到一个县的天气,诸葛亮虽然精通自然规律,但上方谷方圆不过几百米,诸葛亮又不是真的是神,但题主的语气是怀疑古人根据天象得知天气的本事,事实上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败后,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出师百万,浩浩荡荡地杀奔祁山,却被诸葛亮派了一千人就给挡了回去,因为诸葛亮早在一个月前听到消息,就观测天空,得知将来一两个月内会连续大雨,因此他知道魏国肯定会退兵的。因此诸葛亮对主要天气的把握还是很正确的。上方谷大雨还真是天意弄人。诸葛亮最后摇头叹息。知道大势已去,然后精神一松,身体终于不堪重负,就直接病倒了。

  三顾频频天下计,即使智慧如海的诸葛亮,最后都左右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得不说一切都是天意。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说他能掐会算只不过是后人把他神化了,诸葛亮平时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作为一个饱学之士平时很注意节气的变化应该是对的,在二十四节气歌中素来有冬至小阳春之说(不知三国时有没有二十四节气)每逢冬至前后几天必刮东南风,在长江地区冷热气流交汇必然起雾。而诸葛亮借东风时正是冬至前后,这是节气使然,以诸葛亮的聪明当然知道。而上方谷下的是雷阵雨,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都预测不准,何况是诸葛亮?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