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德国最终会被苏联打败?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德国再强大也是一个领土比较小的欧洲国家,跟英法差不多,不过中国某些省的面积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谓强大,但是却不是苏联的对手,说起来这也不能说德国不够强大,主要还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苏联陆地上比德国更强大;第二,德国要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第三,德国的海军不够强大,被英美包围在欧洲出不去。

  从东线战场来看,德国前期发动了突然袭击,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苏联竟然能够在损失近半兵力的情况下挺过来,这就是苏联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要知道,苏联在二战中生产制造了近6万辆T-34坦克,二战后最初几年,还制造了3万多辆T-34-85坦克,这还是在诞生T-34坦克的哈尔科夫坦克厂长期被德军占领的前提下做到的,起技术非常易于生产制造,就连拖拉机厂都能制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曾经一边制造坦克,一边在让这些新坦克在厂房内朝外射击。

  苏联也是一个陆权主义强国,苏联虽然没有强大的海军,但是陆地上却无人能敌。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确定了德国为其未来的主要军事对手,因此苏联很早就制定出深远战役学军事理论,确定发展机械化陆军,给每个集团军配备坦克、卡车等装备,使之具备纵深独立突破的能力,只不过,被德国巴巴罗萨计划突然打击后,苏军大量有生力量和装备物资被摧毁,这才陷入了苦战,事实上,如果二战按照苏联预想的1942年爆发,那么德国会败的更惨。

  图为驾驶T-34坦克冲击的苏军部队,整个二战后期,苏军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冲击中度过,而德军则节节败退。

  比如说,在二战初期,苏联的BT-5、BT-7等快速坦克损失巨大,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这些快速坦克,虽然对比其他欧洲国家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德国反坦克火力面前,他们脆弱的装甲不堪一击,仅仅1年就损失殆尽。但是反过来,苏联制造的T-34坦克在东线战场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的1号、2号、3号乃至4号坦克的早期型,都无法奈何T-34,一度陷入了T-34危机之中。

  图为德军进攻中的1号坦克,这些小坦克在闪电中很好用,但是中后期面对T-34,就基本没有用了。

  而苏联同期的重型坦克,KV-2和KV-1,则在战争初期给了德军巨大的震撼,或许正是他们把德国坦克的发展道路一步步引向了重型化,毕竟当时,德军任何坦克的火力都无法在正常的1000米距离洞穿KV-2,甚至出现了1辆KV-2摧毁一整个营的德军坦克。当然,德国在初期还是打的很快的,这是“闪电战”的功劳,并不代表德军当时技术装备就多么先进。

  德国毕竟在体量上不如苏联,因此德军最后走上了以质量取胜的路线,德军的“黑豹”坦克能够比苏联的T-34-85稍强,而德军的“虎式”坦克也能比苏军的IS-2重型坦克更强,可是苏联的特点就是,不但规模大、体量大,关键军事技术也过硬,T-34-85单车是不如“黑豹”坦克,可是“黑豹”中坦再强,也不过制造了6000多辆,T-34-85却在二战中就制造了12000辆,战后还制造了33000辆,T-34-76则制造了40000辆左右,海一般的T-34使得苏军早早实现了机械化,也成为了德军的梦魇。

  而且从机械化战争的角度来看,德国也完全够不上真正的机械化,他们的后勤还是以骡马为主,并非是以摩托化交通工具为主,德军的后勤部队经常赶着欧洲四轮马车,追赶前方的机械化军团。反观苏联,倒是真正实现了机械化,起码也是摩托化,毕竟人家的后勤是实打实的摩托化部队,在苏联将领们的回忆录中甚至指出,在苏军最困难的时候,苏联部队后勤已经无以为继的时候,苏联统帅部依然不愿意给机械化部队配发骡马化的后勤,依然在到处找卡车。

  图为德国虎式坦克战斗场景绘画。

  在二战后期,一个苏联的集团军会有4000多辆卡车作为后勤支撑,换言之,苏军之所以在后期能够打出一战解放乌克兰、再一战解放白俄罗斯的大纵深战役,就是因为苏军机械化军团后勤保障也是摩托化的,是能够伴随部队前进的,每一个苏联坦克集团军,都具备独立向前突进至少1周的能力,这个能力比德国要强多了。

  从国际局势来看,德国腹背受敌,东线和苏联打,西线虽然早早把法国打败了,但是后期又面临着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开辟的新战线威胁,两边分兵,自然不如苏联集中于一个方向要强大,毕竟苏联得到了情报:日本短期内不会在陆地进攻苏联,日本的方向是往东南亚进攻。再者,德国还面临着美英在海上的封锁和空中的轰炸,虽然美英在二战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进入欧洲战场,但是在初期,美英也通过战略轰炸等手段,破坏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和大量军工企业,让德国不至于爆发出更大战争潜能。

  海上的封锁更为致命,德国无法获得欧洲没有的黄金、橡胶等战略物资,只能使用大型潜艇通过远洋航行到日本那里获取相关物资,可见其被封锁的有多困难了,在苏联夺取了罗马尼亚后,德国也失去了8成的石油供给,实际上,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即便没有其他因素,单凭苏联也能击败德国,毕竟德国的命脉还是资源和工业,失去了这些,德国也就失去了作战潜力。

  主要败在后勤上。

  在进攻英法联军时,因为法国的面积不大,加上西欧发达的基础设施,使得纳粹德国的后勤压力并不大。

  但是进攻苏联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进入的土地是何等广沃,但是道路条件又是何等的落后。

  因为两国的铁路不同,纳粹德国的铁路部门又是一通胡搞,弄得运输效率大幅减低。

  国内的工厂也没有转入战时机制,当战争拖入冬季时,很多德军手里连御寒的大衣都没有,非战斗减员急速上升。

  苏联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后,开始逐步的反击。不过他们缺乏机动力量,美援卡车到来以后,才解决这些问题。

  在伤亡大量有生力量之后,苏联的军队越来越重视技术兵种。武器的产量也得到完全释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某个师在渡河时损失了大量武器,其后补充的数量甚至还超过原有。

  而美国参战以后,持续对德国战略轰炸。虽然德国工厂的产量一直增加,但是四面楚歌之下,兵员损失得更多,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一是德国不是正义的一方,而是侵略者的一方,他发动的战争得到了全世界大多国家的反对,

  第二德国要面对两线作战,德国并非打不过苏联,而是败给了盟国。二战并非苏德的战争,而是德国为首轴心国和英美苏中等几十个盟国的较量,可以说德国一个国家硬扛美国、英国、苏联三大世界顶级强国的围攻,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世界。美国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将德国拖入苏联深处,同盟国用了了四年才把德国击败,德国之强大可见一斑。二战中,虽然苏联顶着德国大部分陆军,但德国真正输在了英美的战略轰炸和海量的资源供给,英美的轰炸摧毁了德国70%以上的工业产能和矿场,英美牵制了德国40%的陆军、60%的空军、100%的海军,加上美英的武器和物资,苏联才顶住了德国的进攻。

  第三天气原因,苏联天气转冷,在极寒的天气下作战下,德军战斗力大大下降,恶劣的天气使德军士兵无法接受,许多士兵更是被冻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连枪栓也被冻住,根本就拉不动,德军并没有做好冬季作战准备,反而是苏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恶劣天气,苏联恶劣的天气和泥泞的道路,是德军后勤无法跟上,让苏军有喘息之机。

  第四苏联是一崇拜英雄的国家,是一个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的战斗民族。苏联人骨子里就带着野蛮、嗜血、侵略的因子,具有彪悍尚武的民族精神,加上苏联特殊的社会体制,动员能力非常强,二战中苏联人共动员了约3440万人参战,妇女和老人都上了战场,城市被攻破了,苏联军民并不会投降,而是利用街道和制高点进行激烈争夺,甚至逐街逐楼逐屋反复攻守,在以“米”计算的推进与防守之间,每片砖瓦、每寸土地上都洒满了苏联军民和侵略者的鲜血,

  苏联能打败德国是由于世界多国的支持,和苏联军民同仇敌忾的勇气,还有辽阔的战略众深和强大的动员能力。

  感谢大本营邀请!

  在苏德战争中,德国纳粹之败,是它选错了对手,打败他的前苏联,事实上具备着打败任何强大国家侵略的实力,也算德国选对时机,正逢苏联大清洗运动还未正式结束,没有正常的战争准备,才有它初期可以炫耀世界战争史的辉煌战绩。否则它不是撞铁板,就是跳陷阱被剿灭!

  老铁一直认为,直到今天以前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国防力量建设都显示出一个特点,这就是,陆缘国家的武装力量建设,无论是其战略战术还是武器装备乃至兵员作战素养,无不以增强陆上作战实力为主,这是基于它无论采取自卫的守势战略还是扩张性攻势战略,此前的目标对象绝大多数来自陆上;而海缘国家则正好与之相对应。(只有那个腐朽无能的大清王朝,把那些庞大的GDP全部消耗在统治阶级的奢糜腐朽生活上,以致其不论是对陆对海全部是有量无力,不堪一击!)。

  所以在两个国力对等分别来自陆、海缘国家的陆海军作战实力就有极大差别,可惜被种族意识和政治意识搅浑了脑子的希特勒,却选择了与德国相同的陆缘国家,而且其综合国力、民族风格,国家体制都远远强于自己的苏联为对手,就等于是自己作死。

  苏、德两国的较量,除众所周知的综合国力巨大差距而外,还有更关键的两项实力差距让德国必败!

  一. 战斗民族为了打败对手的侵略敢于牺牲宝贵的财富,敢于献出鲜血乃至生命。两百年前为了打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的侵略,俄罗斯民族在库图佐夫元帅率领下,一把火烧掉了自己一座莫斯科城而致拿破仑大军惨败;苏德战争最后一战的柏林战役,面对就在眼前的胜利,仍有30多万苏军官兵没有选择活着去享受经过4年奋勇杀才得来的胜利果实,而是选择为了胜利去牺牲!这种情操说说容易,但落到自己脑袋上,至少对老铁来说是个绝对艰难的选择!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为其带具有决定性的战争实力。这种体制成为人民大众的国家凝聚力、执行力、行动力的关键因素。列宁勒战役在全城被围近九百天的情况下,饥饿、严寒、德军的轰炸,使列宁格勒的人口从近百万锐减到十万,但却仍在为前线挖堑壕,修工事、送给养弹药、救护伤员。这种情况在此前的世界战争史上,除了苏联,任何其他国家都做不到;

  人说苏军兵力源源不绝,但在苏军部队序列里,有两百多万女战士也在跟强悍的德军殊死拚杀;都说苏军的重装备源源不绝的开上战场碾压德军,但在其后方工厂的生产线上有多少老人和儿童,也在拚命工作才生产出几万架战机对敌作战,几万辆坦克向敌人冲锋。这也是苏联当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实力。之所以当年只有苏联可以做到如此,就因为苏联的社会体制焕发出的国家凝聚力、执行力、行动力,才给苏联创造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所以二战中,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军坦克的滾滚铁流,能够败给已在初期闪击中遭受巨大损失的苏联,除了它远差于苏联的国土疆域、人口基数、自然资源、工业产能甚至包括气侯等综合国力外,更重要的还有民族的战斗意志、国家的执行力、行动力及凝聚力。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条件下,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去进攻苏联,岂不是自己找死?

  说假话已经习惯了;脸红心跳不?!没有盟军的援助和策应单凭苏联孤军奋战会取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功劳却说是苏联斯大林一个人的功劳?开战前大清洗运动苏联冤死了很多人材知道不?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敢大举进功苏联。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场战争,给苏德两国以及东欧各国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最终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首先,苏联占据了绝对的天时。

  苏德战争爆发前,尽管德国已经吞并了半个波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控制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半个法国,入侵了丹麦和挪威。整个西欧和中欧不是直接控制就是附庸于德国。

  德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和苏联相比,德国的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特别是石油资源,是德国的硬伤,除了罗马尼亚的油气,德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油田。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的领土大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与德国相比,占据着天时上的优势。

  苏德战争爆发后,可以说不管是前期德国占据优势的时期,还是后期苏联发起反攻的阶段,一到战争的关键时刻,苏联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会提现的淋漓尽致。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基本上都是以少打多,发起进攻,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苏联资源上的优势也让他们的飞机和坦克优势十分明显,尽管单兵作战,苏联的坦克优势并不大,但是苏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群狼。二战中,苏联最困难的时候,飞机年产量都在2万架以上,是德国的两倍,这样巨大的优势,成为了压垮德国的关键。

  其次,苏联在地利上也占据绝对的优势。

  一方面,苏联的气候是他们最好的武器。秋季的阴雨绵绵,让德军的坦克在泥泞的东欧平原上难以施展自身的优势,冬季的严寒让德军士兵甚至拉不动枪栓,开不动战车。而苏军每到关键时候,都能以逸待劳,在自己的防御工事里,在自己熟悉的楼房中阻击德军。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损兵折将,1942年的冬天,德军又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惨重。

  另一方面,苏联国土辽阔,西部国境线如同喇叭一样,德军在进入苏联国土之后,战线迅速拉长,很快就遇到了兵力不足的困境,进而在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都因为分兵造成无法集中主力与苏军一战。尽管苏联丢失了几乎整个西部工业区,丢失了众多的城市,但是苏联的防御纵深实在是辽阔,这是他们取胜的关键之一。

  最后,苏联在人和上也占据优势。

  虽然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并不融洽,二战爆发后,因为东方战线的问题,英美国家和苏联的关系一度十分冷淡。但是苏德战争中,苏联毕竟是防御方,而德国毕竟是侵略一方。尽管传说中苏联也有一个所谓的“大雷雨计划”,但是那毕竟只是传说而已,真假难测。

  与此同时,在领导人物的水平,希特勒与斯大林也是有差距的,斯大林的铁血,冷酷,甚至是无情,让苏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是建立在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之上,这也是德国无法与之抗衡的。并且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援,得到了大量的物资支持。

  总的来说,苏联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是他们取胜的根本关键,同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与领导人物的铁腕也是他们取胜的重要原因,一切的一切结合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可以说苏联都是完胜,获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如果说上个世纪让人铭心刻骨的人类悲剧,大家一定会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说纳粹德国横扫欧洲,欲霸全球的缰绳是在哪里被勒紧的,那一定是在苏联的两场保卫战中。

  有的朋友一定会认为,英国也没有让德国得逞,为什么不是二战的转折点呢?首先,对伦敦的轰炸,并没有真正消耗对方的实力,他们依然有继续“横扫”的资本;其次,当时的英国疲于防守,没有进行一次战略性反攻,德国的攻势丝毫未减。

  更加有说服力的原因就是,希特勒的主观想法是逼迫伦敦投降,并未把其作为攻占的目标。于是在不列颠空战开始不久,他就开始秘密着手向东进攻的准备,轰炸伦敦成了“粉饰”东线战场“平静”的最好掩饰。

  既然遏制法西斯前进的是苏德战场,那为什么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不是莫斯科会战呢?为什么他们二次都败于苏联的冬天呢?

  德空军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在战役初期一直压制着苏方,使得德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快速推进,把对手打蒙了。但是该国原始的公路网,遇到冬季的雨雪天气,成了泥泞不堪的“绊马索”。在泥泞的公路上,有履带的坦克还能前进,但轮式车辆陷进去就出不来了,绊住了他们快速推进的速度。

  难得的喘息时间让苏联人清醒了过来。斯大林提出以空间换时间,在撤退中消耗对手的实力,后方积极积蓄反攻力量。这种硬碰硬的“死拼”战法,虽然自己的有生力量损失惨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耗了对手的攻击势头。

  在这里还是有必要提一下苏T-34坦克,它装甲厚50毫米,装备76毫米高速火炮,比德方的性能优越,尤其是越野能力很强。在保卫战中T-34坦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冬季,在天气的帮助下,苏军开始反攻,将对手击退了100~250公里,取得了会战的胜利。闪击计划完全破产,更为重要的是大批具有素质的军官和士兵损失在这场战役中,特别是坦克兵和飞行员。

  受了伤的狼,依然还有战斗力的。德方确实伤了元气,但主动权还在其手中,其实力依然不能小觑。有人提出,这个时候他们一路撤回国休整,不好吗?答案是:不。

  当苏方开始反攻时,从远东调来的精锐部队冲垮了德方阵地,屡战屡胜的德国人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一路的败退和前沿指挥官的抱怨,让希特勒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中撤退会一败涂地。

  他想到1812年拿破仑大军在沙俄的覆灭。法军的一路败退,就像“瘟疫”一样吞噬着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要阻止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发生,希特勒对在冰天雪地中的官兵下了“不准后撤”的死命令。

  “不准后撤”成了他当时经常咆哮的一句话。

  凡是稍有异议的将军都被他撤了职,最后陆军总司令也被撤职,他索性自己当了陆军总司令。在他的严令下,败兵渐渐地抵挡住了对手的攻势。

  他这么做另一个原因是,历史上的拿破仑兵败回国后,受到了冷遇和排斥,最后被流放到孤岛。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景,他是“疯子”但不是傻子,不能让德国民众对他失去信心,否则他的结局恐怕比拿破仑更惨。

  权势就像一头恶虎,一旦骑上去就很难再下来了。所以,他只有不断驱使着这头恶虎去吃更多的人,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反咬一口——他甚至从拿破仑的结局中,看到自己这一生的终点所在。

  1942年春,苏德双方都急需休息,同时也都在积极备战,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战役,以夺取战争主动权。身兼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意识到仅凭一次战役就摧毁对方是不太现实的。

  此时,他深感兵力不足。会战让德军伤亡116万人,预备部队难以弥补如此大的损失,他向轴心国征召部队。于是,罗马尼亚师等52个师进入苏联战场,占了东线轴心国兵力的1/4。

  但这些“外国”师的素质是靠不住的,这一决定很快就给即将到来的战役带来了副作用。

  希特勒把下一个目标放在了南线,去夺取斯大林格勒。这样就能够封锁他们运送石油的主要路线。德国急需石油发动坦克、飞机、车辆,一旦控制了这个地区,就能够使对方失去作战急需的石油、粮食和工业,同时使德国得到这些物资。

  保卫战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斯大林也趁机号召部队进行反击。但结局是对手“虎威”犹在,又白白损失了近百万人。使他也意识到,消灭纳粹德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必须从长计议。

  对方要速战速决,我就和你打持久战。

  于是,号召全民抗战。军工恢复正常运行,大量坦克和反装甲武器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大批青年参军入伍,一场最终比拼双方综合实力的国力比拼开始了。

  不容置疑,二战前苏联工业还是相当落后的;战争爆发后,国土的沦丧也意味着资源和工业制造能力受到了很大减损,势必影响到前线的防御能力。在这不利的形势下,盟国的援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具体商讨援助莫斯科和协调对德作战问题,该会议标志着三国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之后,援助的大量飞机、坦克等装备物资运抵反法西斯前线。

  面对纳粹德国发起的反人类战争,正义的人们结成盟友,当苏联人民在阻挡法西斯“洪流”时,盟国的帮助和支援让双方的实力逐渐向正义的一方倾斜。这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其实从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命运。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随着战争的继续发展,希特勒妄想速战速决的计划,又一次被拖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冬天,这场战役把他们的主力彻底消灭,他们已经没有实力和资本与对方抗争下去了,失败是注定的了。

  苏德战争可谓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了,而关于德军失败的原因,一般也是有以下几个观点。

  德军准备不足。战争中的大忌就是轻敌,希特勒误以为只需给苏联一击便能彻底击败它。但是苏联人的抵抗意志超乎德军想象,并开始陷入困局。而入冬之后,德军就面临包括被服不足、给养不足等等问题,连必不可少的润滑油都难以适应苏联的环境。同时,德军当时的军工生产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直到1943年才开始全力生产,但是面对巨大的压力已经无济于事。

  错误的战术战略。其实对于战争初期的德军,其掌握着主动权,不应该拘泥于控制的地区,但是希特勒坚持不放弃一寸土地,结果导致作战极为被动,随着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失败,德军最终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开始被苏军反攻,开始陷入困境。

  同时还有国际局势的因素。德国同期对抗的不仅仅是苏联,同时还要和英国美国等国对抗,其本身就无法投入全部力量去进攻苏联。而在战争后期,盟军的战略轰炸,反攻等行动,更是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力量,同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德战争的进程。

  此外就是苏联过于强大。苏联国土广阔,纵深极大,德军的闪电战难以奏效,必然会陷入持久战,而持久战消耗战这样的战争对苏联是最有利的。同时,苏联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战斗作风,以及诸多优秀将领的杰出指挥,也让德军逐渐陷入困境。

  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陆地上的苏德战场是最为血腥和残酷的。长达近4年的侵略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在苏联军民万众一心且坚定不移的抗击下,最终以德国的心脏柏林被攻克而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彻底败亡。

  德国败给苏联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在占领区内实施的民族政策不得人心。纳粹党上台后一直鼓吹雅利安民族为高等民族,欧洲其他各国民族皆为劣等,这就导致纳粹德国在占领西欧和东欧各国后在当地推行的高压政策。而它对犹太人实施的种族灭绝更是惨绝人寰。这就导致其他各国人民对纳粹的仇视(哪怕是那些起初把德军当做解放者的乌克兰人,后来也渐渐对德军的暴行予以抵抗),德国无法将占领区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己所用。

  2.苏联国土幅员辽阔且基础设施差。德军攻入苏联境内后发现,卧槽路在哪里?这跟拥有良好交通网的西欧根本无法比,每逢雨季遍地泥泞,部队行动缓慢。而攻入苏联后的德军,越往东挺进补给线越长,补给越来越困难。而分兵据守也摊薄了德军的进攻部队。

  3.苏联对战略资源的利用和生产的科学规划。这点使得苏联的武器制造效率高于德国,生产出来的武器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将士们的手中。

  4.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总能激发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外加上斯大林作为领袖的个人魅力和铁腕手段,将军队拧成了一股绳子。苏联红军得到了战争的洗礼和淬炼,越战越勇。敌占区的居民和在战争中被打散留下来的红军组成了敌后游击队,不断的袭扰占领军,破坏铁路交通线等,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5.纳粹德国的人力资源不如苏联。在人肉磨坊般的消耗战中,交战双方哪一方的人力资源先枯竭哪一方就会输,这点不用多解释,对比苏德的人口即可。

  6.根据《租借法案》美英提供给苏联的物资援助。美援很重要,但并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7.美英对纳粹德国进行的战略轰炸。美英的战略轰炸导致很多德国生产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这就属于此消彼长的范畴了。

  8.战争的输赢其实决定于交战中的双方哪一方犯的错误更多。纳粹德国在这场侵略战争中尽管在头一年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但后来的确也犯了不少指挥上的错误。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