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杨家将的天波府是否还存在?属于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吗?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杨家将的天波府是否还存在?属于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吗?

  说到天波府,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评书和历史中的杨家将有什么区别,在评书中,杨家将满门忠烈,一心只为抵御外虏,各种各样的故事串联起来,无不让人钦佩着杨家将的一腔报国热情。

  不过现实与历史却总是有所不同的,在现实历史中,确实有着杨家将的存在,只不过现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和我们经常从评书、演义中了解到的杨家将是有着不小出入的。

  历史中杨家将第一代传人名字叫做杨业,当然他也有另一个叫做杨继业的名字,这点倒是和评书中差不多。

  杨业是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崛起的将领,在五代十国的北汉中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在投靠宋朝之后,他凭借着自己多年和辽国作战积攒下来的经验,受到了宋朝的重用,为宋朝守卫起了北方的疆土。

  在那一场场和外敌的作战中,杨业建立下了巨大的功勋,一度成为了辽国军队最为恐惧的宋国将领。

  而杨业也通过自己令人振奋的战绩成为了百姓们眼中的英雄,只不过他最终却因为一个小人丢掉了性命。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杨业原本和当时的主帅潘美商定好了自己去吸引辽兵过来,然后由潘美率领伏军一举击杀这些被引来的辽兵。

  不过在杨业把敌方军队引过来后,潘美却早已在王侁的劝说下,率兵提前一步离开了,最终导致杨业在辽兵的包围下无处可逃,只能无奈地成为了辽国的俘虏。

  面对着这么一位能力强悍的将领,辽国是有心招降的,不过在被辽国俘虏之后,杨业却并没有打算向辽国妥协。

  杨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他采用节食的方式来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杨业去世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延续了他的一世英名。

  杨延昭从小就具备着高超的军事天赋,从稍微长大一点开始,他就一直追随在杨业身边参与对辽国的作战,由此培养出了强悍的能力。

  在那保卫疆土的战争中,杨延昭所建立下来的名声是一点都不比自己父亲差的。

  杨延昭和他的父亲就是现实历史中杨家将的两号重要人物,杨家将的主要名声就是由他们二人构建的。

  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事迹仿佛成为了黑夜中的灯塔,开始广被百姓们传唱了起来。

  而除了他们二人之外,他们的第三代中并没有我们经常能在评书中看到的杨宗保。

  他们第三代中最出名的是杨文广,只不过杨文广并没有他父亲、他祖父那么巨大名声的,实在担当不上名将的称号。

  以上就是现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和被虚构出来的杨宗保与穆桂英一样,现实历史中同样是没有天波府的。

  杨家原本是有专门府邸,这府邸就在现如今的开封,只不过历史记载中,杨家府邸根本就没有天波府这种说法。

  天波府这种说法只存在于艺术加工过后的故事中,是一种为了衬托出杨家将地位,而被人们艺术加工出来的一座府邸,在历史中它从未出现过,更谈不上现如今还存不存在的问题了。

  从1994年修建开始,开封天波府修建到如今时间不超过30年。

  我感觉这座府邸就如同现在的很多公园一样,大家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公园或者景区去看待,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历史遗迹去看的话,我就觉得有些不必要了,因为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一丝岁月的痕迹。

  对于杨家将的认识,很多人都是从小说和电视剧中获得。但不论是从艺术的美化,还是从电视剧的渲染中,杨家满门在历史上皆是忠义之辈,不仅被当时的敌人所敬佩,也被后世的人们所尊崇。

  杨业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在北宋、在历史上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天波府便是杨业的府邸。他的父亲是曾经的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他也在长大后成为了北汉之臣。但是在北宋成立后,太宗非常敬仰他的能力,于是便费经心思的将他纳入账下,拜郑州刺史;正是如此,他便效忠于北宋政权,逐渐成为了北宋朝的一代名将。

  据说他在少年的时候便酷爱骑射和舞刀弄剑,特别喜欢父亲带他去打猎,所以他便养成了豪放和乐观的性格。为了让他有勇有谋,父亲还非常注重杨业的文化教育,慢慢便培育出了他智勇双全的性格。在他长大成人后,便在北汉朝中做事,是刘崇的保卫指挥室,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北汉政权对于他的信任。因为在作战上屡立奇功,所以他便在北汉时期成为了建雄节度使,号为“无敌”。

  在北汉政权被宋太宗消灭后,他便在赵室的主动争取下成为了宋将,官至右领军卫大将军、云州观察使、以及代州刺史等位置。

  宋朝在那个时候面临的外敌十分强大,满朝文武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在九百八十年的时候,杨业率领着宋军在雁门关大破辽军,从此他的威名便在契丹传开了。后来因为宋廷不信文人,在军中安置监军,所以杨业在九百八十六年的时候,他便因为一些原因被监军逼迫出战,最终导致了杨业战死。

  天波府还存在吗?

  其实在历史上是存在“天波府”的,但该府邸本身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所以已经荡然无存了。如今的“杨家天波府”是后人相继在1992年和1994年的时候建造而成,该府的位置是在开封市内。虽然这座建筑是后来建造的,但是整体所模仿的还是宋代的建筑风格。

  据说在历史上,北宋皇帝念及杨业守护大宋江山的功劳,所以在都城内建造了一处占地面积庞大的府邸。因为该府邸就在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所以便将这座宅院的名字命名为了“天波杨府”。在这座宅院建造完成后,宋太宗便对满朝的官员下命,凡是经过“天波杨府”的朝廷命官,文官必须要落轿,武官必须要下马,目的便是以此来表达对杨家的尊敬。

  天波府属于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吗?

  现在的“天波杨府”因为是后人仿造的,所以算不上是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虽算不上是物质遗产,但该建筑群却是实打实的国家三A级的景区。

  整个天波府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东院、西院和中院,一共占地三点三公顷;除此之外,若是将其进行细分,它还分为杨家府衙、杨家花园以及演兵场三部分组成。

  小结

  现在尚存的“天波府”虽然不是以前的古建筑,是人工后来仿造的,但是就整体而言,依然能够感受和体会到古色古香的味道,以及杨家满门豪杰忠军报国的荡气回肠。除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外,该府邸的设计风格为“古宋”风,能够帮助大家在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宋朝时期的建筑魅力。

  除此之外,该地还非常适合开展“爱国主题教育”,通过杨家将的故事,让同胞们明白家国之间的细微联系。

  

天波府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更不可能是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河南开封的天波府,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附会而建造的现代建筑,AAA级旅游景区,说白了就是用来赚钱的人造景点。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如梦录》、《祥符县志》等史料曾记载开封内有杨府。

  作者专门查找了相关资料,《如梦录》记载:

  《如梦录》不是宋朝人写的,而是清末清初人士编修,是研究明朝开封的重要史料。

  作者在《如梦录》中并未提“天波府”,只是说“杨业故宅”,杨业战死后,杨延昭为纪念父亲,上书皇帝把故宅改建为寺,宋太宗赐名为“孝严寺”,除此之外,别无记载。

  杨业是北汉降将,他本人一直在山西前线抗辽,众多家眷(至少有7个儿子)应该是留在开封,杨业故宅面积大倒很有可能,但绝对没有演义中那么辉煌气派,都赶上王府了。

  如今开封的天波杨府是1994年才新建的,地址位于开封市龙亭湖风景区,也不是杨业故宅的地址,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杨家府衙、杨家花园、演兵场三大部分组成,但以杨业的品级是不可能建造如此规格府邸的,否则就是僭越礼制,后果很严重。

  更夸张的是,天波杨府内居然有点将台、演兵场、兵器殿、钟楼、鼓楼等建筑。

  北宋严防武将造反,别说杨业,就是北宋数一数二的开国功臣都没人敢在自家府邸组织练兵、藏兵器,一旦被发现那可是意图谋反,掉脑袋的罪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天波府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府邸,现如今位于河南开封亭区龙亭北路14号,因为在北宋都城东京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所以也被称为“天波杨府”。杨家满门忠烈,宋太宗赵光义赏赐黄金五百万两,为其建筑了这座杨家府邸,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天波杨府在建成之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威望,据历史记载,无论是当朝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但凡是经过天波杨府的人,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以此表示对杨家的敬重。

  现如今还不算是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的一座大型府邸,常年四季供游客观赏,每天7:30-18:00开放,里面有很多景点,比如孝严祠、演兵场、兵器殿等,属于AAA级景区。

  天波杨府整体是由三个院落组成,分别是东、西、中,主体就是杨家府邸、杨家花园以及演兵场构成,当时所花费的银两非常多,都是按照一品官员的级别修建的,东边是六朝皇宫龙亭旅游景区,西边又是清明上河园,是一座仿宋代古典园林建筑。

  天波杨府的中院是杨家府邸的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门、照壁、钟鼓楼、过厅、天波楼、东西配殿、后殿、回廊,殿内还有群雕和孝严祠,主体建筑是天波楼,也就是“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 ”,据说一楼是当年杨业处理军事的地方,二楼是佘太君杨门选将的地方。东西配殿也雕塑了很多杨家将的人物故事,比如七郎闯幽州、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东院则是校场,是杨家将平时操练的场所,里面也有很多景点,比如点将台、练兵场,还设有养马的地方,俨然一支私人军队。

  西院则是偏向于休闲游玩的场所,里面的风景宜人,很符合江南园林建筑特色,青山绿水,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如今的天波杨府是为了纪念北宋名将杨业而建筑的,先前的天波杨府早已遭到北宋末年战火的焚毁,公元1389年,明朝时期重建孝严寺(即原来的天波杨府),后来又遭遇水患,黄河水泛滥,孝严寺大多建筑被拆除,于清朝康熙年间再次重建。

  到了民国时期,孝严寺成了一座孤寺,只剩下门前一对石狮,周围没有居民居住,抗日战争时期,直接被日军拆除,后来只有街道,所以今天所看到的天波杨府都是后人根据杨家将的传说故事修建而成,如果真像现在那样,杨家将在里面设有练兵场、点将台、马厩等如此规格,怕杨家将早就被定为谋反罪名了。

  现如今的这些景点大多也只用来观赏,直白一点就是挣钱的,利用人们对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敬重,就和末代皇帝溥仪的墓地一样的效果。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中国古代流传着众多民间英雄故事,在这千年的岁月中,杨家将大放光彩。北宋杨家满门忠烈,誉满华夏,是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他们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块民族丰碑,忠勇报国,守护百姓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千年。

  只可惜,杨家将的故事,仅有三分实事,其余七分皆为虚构,甚至在历史中能叫得上名来的真实杨家将仅有三位。想必很多人就会心生疑惑,既然杨家将的故事虚构成分居多,那么,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天波府,是否也是虚构的呢?

  重建的天波府

  北宋的首都为东京,也就是今日的开封,如若杨家将的府邸真的存在,那么杨府也一定是在开封城里的。果不其然,在开封市的龙亭湖风景区,就有这样一座“天波杨府”。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府邸是在1994年修建而成的,并不是杨家将真正的府邸旧址,它只是一座仿照宋朝的大型建筑群,是由现代人打造的一座旅游胜地,并不具备真正的历史价值。

  重建的天波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天波杨府不存在,北宋年间的《宋东京考》、《祥符县志》中有过记载,天波府原来的位置,就在东京城的西北面,于天波门的金水河旁建立,“天波府”也是因此而得名。

  旧时杨府的府邸之所以会选址在这里建立,是因为当时的宋太宗十分欣赏老令公杨业的清正刚直,所以专门给杨业修建了这座“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赏赐给杨家居住。以前“天波杨府”这块牌匾,据说都是宋太宗亲笔写下的。在民间故事里,凡是经过天波府的文武百官,都需要落轿下纳,表示对杨家的尊重。

  天波府里的兵器库

  现在修建而成了这座天波杨府,并非后人胡乱搭建而成。虽然是一座仿古建筑,但是在修建这里时,这座建筑的规格完全按照当时正一品的武官级别打造而成。在这座建筑门口,修建有评书中提到的“下马石”,杨府大门的两侧分布着钟、鼓楼,东院设有演兵场,西院是一座花园,颇具江南园林的风情。

  在天波楼后面,矗立着一座杨家家庙,名为孝严祠,里面设有杨家将的塑像和神位。为了让游人更直观的感受到杨家将的精神,这座天波杨府甚至每天还会上映实景演出。

  天波府实景演出

  虽然真正的天波府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座仿建的旅游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杨家将的精神,更寄托着后人对于这些英雄的喜爱之情。去这里游玩,更多的是感受这些忠烈将军的英雄之气。

  那么这座天波杨府,现在属于国家所保护的文化遗产吗?

  按照“天波府”的修建时间,它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并不是保留千年的古老文物,自然算不上文化遗产,更何况这里只是一个3A级景区,确实与真正的文化遗产相差甚远。不过杨家将慷慨就义、忠于民族、忠于百姓的精神,却是一份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继续传承,继续锻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杨家将”。

  1994年,在开封府龙亭湖风景区,一座典型的仿宋古典园林建成,他就是天波杨府,至今已经25岁。

  这杨家将的故事感天动地,满门忠烈男人死光,妇女顶上。家国二字实乃考验。不过这些终究演义故事,历史上的杨家将可没有七郎八虎、杨门女将,还有那些杨志、杨康、杨过等人。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又是怎么样的呢?

  杨家将主要是三个人分别是第一代杨继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这三代人忠心报国,一心想要收复幽燕,平定北方,无奈三代的努力都败在了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上。

  杨继业

  杨继业原本是五代十国中北汉的名将,为人勇猛、屡立战功,国人称无敌。不过因为当时缺乏历史记录,所以他在北汉的事迹寥寥无几。倒是宋史中记载了几次杨继业的狼狈战绩,多次被以少胜多,这其中有待考证。

  北汉被北宋灭了后,宋太宗知道杨继业和辽军有三十多年的交锋,所以又开始重用杨继业,归潘美(就是我们所说的潘仁美原型)管。最后因为王冼这小人陷害外加潘美妒忌杨继业已久,杨继业被辽军抓到,但杨继业不屈,绝食三日而亡。

  杨延昭(杨六郎)

  因为继承了杨继业的所有优点,骁勇善战,让辽军敬畏不已,送他杨六郎称号(辽人认为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是克他们的,认为杨延昭就是第六颗星转世),并不是因为是杨继业的第六子(历史上是长子)。

  杨文广

  他可不是杨宗保与杨桂英的儿子,他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先是讨伐贼寇,又南征广西,立下功劳。宋英宗发现他还是名将之后,就给他升了官。后来又献上夺回幽燕之策,无奈天妒英才,杨文广还没建功立业就死了。

  这三人正是杨家将的原型,杨家将的故事是中国人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寄托,传扬着伟大的爱国精神。

  那么天波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是否是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呢?

  当然不存在,开封杨府是有的,但不叫天波府,它主要是人们为了烘托杨家将的地位而虚构的。

  如今的天波府建成不到30年,是根据《宋东京考》、《如梦令》等记载的杨府修建的,更多是为了纪念杨家将。

  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东中西三个大庭院,东部是练武场,中部是杨府,西部是花园,是国家3A级景区,主要是当地政府想通过相关历史来发展旅游业而建造,借助历史名人的噱头来赚点钱。特色就是古典园林,当成公园一样逛就可以了。

  逛完也别太当真,毕竟里面很多建筑不该存在,比如点将台,钟楼,鼓楼等,而且以杨继业的官职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府邸。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你们说这个建立不到三十年的天波杨府符合哪一点了?

  “天波府”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是很高大上的,而“天波”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也的确是高大上的,它可以用来形容高远的云气,也可以用来形容浩瀚的江河,更可以用来形容皇帝的恩泽。不论是哪一种,似乎都能说明天波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府邸,当然不管多么重要,这样的一座府邸,有这样一个名字,总给人一种演义的感觉,似乎这样的名字不可能出现在真实的历史上,而极有可能出现在民间传说和小说演义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么这个天波府是谁的府邸呢?它正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家主杨业的府邸。杨家将的故事,应该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杨家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这一个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传说杨家不倒,宋朝的百姓就不会有颠沛流离之苦。当然,关于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都是民间传说和小说演义,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即艺术来源于生活。

  实际上,杨家将的故事虽多半都是编造的,但是宋初确实存在杨家将,而其第一代家主就是成名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杨业。杨业原本是北汉的名将,后来在北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劝说北汉皇帝投降了北宋,于是杨业在宋初还是名将,其对契丹的丰富作战经验让他迅速脱颖而出,在宋初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杨业的死却非常的震撼,这种震撼让杨业成为后世人永远惦念的英雄。

  986年的雍熙北伐是宋初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这里不去讨论谁该为这场战役的失败负责,单只说这一场战役中杨业的表现,杨业带领部下在没有救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但终于还是寡不敌众,杨业“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而后,杨业的马受了重伤不能继续前进,杨业被契丹俘虏,其次子战死,杨业看到这样的结果,知道是没有扭转局势的可能了,不禁慨叹一声:“上遇我厚,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然后一代英雄“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结果即便是宋太宗也是震撼的,而正是因为杨业这样的表现,让后世之人无限怀念他,再加上他的儿子杨延昭作为继承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于是就有了后世杨家将的传说。这种传说本身在宋朝时期就开始了,只可惜杨家将因为特殊的大环境,仅仅从杨业开始延续了三代,就没落了。但杨业的精神确实值得后世之人永远怀念。

  要说到杨业生前的地位,实际上即便是最后一战也只是潘美的副手,所以杨家并不是多么的显赫,杨府也不是多么的辉煌,再加上宋朝本就有些抑武,杨业作为一个军事将领自然也不可能太过受宠。所以无论是哪里来看,杨府都只是当时众多官员府邸中并不显眼的一个。

  但随着民间传说和小说演义的传播,杨家将成为宋初最强悍的存在,那么,在后世人眼中,杨府自然不是普通的地方,那是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生活和训练的地方。

  所以原先的稍显普通的杨府在后世人眼中摇身一变成为天波杨府,再简称就是天波府。为何叫做天波府?是因为杨府坐落在开封城内西北偶、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所以后世干脆以天波府来代称杨府,名字一改,是不是瞬间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天波府实际上早在北宋末期就毁于战乱了,明代时期在“天波府”的旧址上重建了一座名为“孝严寺”的寺庙,不过这个寺庙存在的时间也不长,很快就毁于黄河泛滥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波府已经不是北宋初期的杨府,这座建于河南开封亭区龙亭北路14号的“天波杨府”是河南政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修建的,为的是纪念杨家将和杨门女将,所以这座“天波杨府”并不是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属于国家3A级景区。

  这座府邸一共占地六万平方米,府中的“演兵场”、“讲武堂”等,基本就是按照小说中记载的布局修建的,现在每天早上7:00到傍晚18:00对外开放,如果有朋友对天波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前去参观。

  说到底,杨家将和杨门女将以及天波府的存在虽然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但归根结底,后世对于杨家满门忠烈的虚构不过是大家对于忠君爱国思想的一种美好寄托,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的时候,团结起来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真实写照,更是人们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一直以来,我们民族中并不缺少那些为了抵抗外敌而鞠躬尽瘁的人,西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南宋时期的岳飞,明朝时期的于谦,戚继光等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也正是这样一批为国家尽忠、为人民立命的英雄存在,我们的祖国才有如此的传奇和丰富的过去,虽然经历过屈辱与挫折,跌入过黑暗,但总是有那些手持火把的人们引领我们前进。

  河南开封,八朝故都,也是我的故乡 ,对于家乡的这个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城,我是有着深深的感情。有人说,若跟一座城市有缘,遇见只是早晚,若跟一座城市有缘,只消一眼便会爱上。开封这座城,我可能必定在前世便已洒下思念的种子,让我感觉我和她同时存在于世界,我是存在于开封千年的一缕风,自始至终萦绕在她的身边。历史的尘埃落下,日月望穿几度春秋,多少故人远去,渐渐喧嚣散去,八朝荣辱新衰弹指一挥间。金钗划影,玉萧吹梦,渐行渐远,开封城一如入定的佛,遗世千年,坐看风轻云淡。

  天波府的前世今生

  天波杨府,北宋时期宋太宗为杨业杨令公所建府邸,因建于天波门金水河畔,故得此名,1994年依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记载新建于北宋皇宫遗址龙亭公园东侧,西临清明上河图,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东、中、西三个庭院组成,中院是杨家府衙、西院是杨家花园、东院是杨家将演兵场。

  飞檐翘角,曲宛廊柱,旌旗猎猎,满门忠烈,道不尽的千秋往事英勇豪情。曾经的天波杨府“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何等荣耀,如今英魂归去,天波楼台故事长。

  天波府中院

  中院之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 杨业,北宋抗辽名将,因大败过辽军,被称为“杨无敌”,民间称他为“老令公”。宋太宗曾经为得杨令公建下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而杨令公为救太宗魂断李陵碑。在天波楼一层议事厅,杨业发兵幽州救主的雕像,刻画着太宗被困幽州,令公和八个儿子手捧召书商量对策的故事。二楼报国厅佘太君杨门选将,无声演绎一场忠烈往事。

  杨家将用兵如神战无不胜,辽人闻风丧胆,却被潘仁美奸人所害。在幽州之战中,杨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杨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上。

  天波楼到了宋真宗这一朝代,又遭小人王钦暗算,挑唆奸臣谢金吾拆掉天波楼,可谓历经血风腥雨流年坎坷。千年的剧本早已注定,锦绣丛中,似乎君子的身侧总有小人相绊。铿锵良将一片忠心血染江山,徒留世人唏嘘默叹,但小人遭世人唾弃,英雄受万人敬仰,便也值得。

  天波府中院东西配殿

  天波楼东西配殿,雕塑着杨家将的故事,英雄归来,那停留的过往,仿佛从不曾远去。  中院之孝严祠 高楼望断人不见,烟花散尽末成眠,历经沧桑轮回,朱门已然斑驳,过往的路人,抖落一身烟尘,在这和平盛世的年代,走近这朱门院落,打捞一首流传千年的曲。

  孝严祠是太宗御赐的祭祀殿,于天波楼相邻,孝严祠内神龛之上,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广等22位武将塑像前放置着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祖德宗功千载英灵憾山岳,父忠子义一堂威烈震辽疆”,孝严祠前敬一柱清香,愿它逾越千年,告慰英灵。

  天波府中院兵器殿

  中院之兵器殿 杨六郎镇守边关之时,收得岳胜、焦赞、孟良三员大将,杨家将如虎添翼,勇猛异常。天波楼旁,兵器殿内门前两侧立着焦赞、孟良雕像,那和六郎金戈铁马驰骋疆土的日子,兄弟感情早已超越生死。辽土归附汉土后,六郎派孟良再入辽土,取回杨令公尸骨安葬。不曾想,焦赞抢先一步,却被孟良误杀。

  案上红烛催泪,寒月敲窗西风卷帘,孟良以自刎祭兄弟,从此天涯路,魂断梦不在,宋真宗赐二人谥号“忠诚侯”,六郎痛失左右臂哀痛不已,不久也离开尘世,终年48岁。冷烟和月,疏影横窗,纵使斗转星移,风云变幻,英雄永远存活在历史深处,不曾走远。  枪刀箭戟摆放在兵器殿左右两侧,中间一幅《秘传三十六式杨家枪图解》石刻,图文并茂描绘了杨家流传的枪法,一招一式中,氤氲着传承的敬仰之情。

  天波府中院鼓楼

  中院之钟鼓楼 一方照壁,遗世千年,钟、鼓楼分立两侧,钟曾叫“聚将钟”,鼓曾为“催战鼓”,为杨府聚集将士鼓舞士气所用。钟楼门外立着的牌子书写着“大宋天波杨府邮驿”,如今,现代气息点缀其间,作景区邮局所用,一着宋代装束的姑娘,在此以菊为本,另做一些手工。

  鼓楼也叫火帅阁,流传着烧火丫头杨排凤的故事。杨排凤曾为杨府烧火丫头,擅使一根烧火棍,后成为穆桂英的得力先锋。穆桂英为杨家孙媳妇,民间流传着《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故事。有人认为,世上本无穆桂英,当然也无杨排凤。可据说杨文广的妻子是鲜卑族人,复姓慕容,穆字读音和慕容相似,穆桂英的存在便成为可能。可无论真相如何,杨家将忠烈千秋,侠肝义胆必定已渗透进每一位杨府人的身上,栖息在灵魂深处,无论男女,不论老少。

  天波府西院

  西院之杨家花园 绣帘风细,轩窗人静,回廊红柱,拱桥假山,杨家花园内一派岁月静好的模样。豫剧博物馆外,黄柿满枝,曲水流淌,风烟俱静,一切如初,只是曲未尽,而人已不见。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剧目和曲目中,杨宗保是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为杨宗保的儿子,可是《宋史》中却无杨宗保,而称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儿子。元代徐大焯书中却有“延昭之子名宗保”之说,到了明代,王世贞《宛委余录》中也有此说。杨文广和杨延昭的卒年整整隔了60年,这中间是否隔了一代?杨六郎的儿子是杨宗保还是杨文广?至今仍然是个迷。

  漫步在青石闲阶,触摸时光雕刻的痕迹,逗喂一池红鱼,细数历史风云,怀念那曾经也同样倚栏凭靠的英姿。不知那远在时光深处的杨令公、杨六郎、杨文广……是否也欣赏过同一片天空下的时光静美。

  天波府东院

  东院之演兵场 瞻望千年,那远去的经年,依然回响着不老的流传。以一颗敬慕之心行到东院,锣鼓喧天,旌旗猎猎,兵来将往中,演兵场上一出流传千古的戏,让人分不清是过去,还是现在。杨家湖畔,秋风起,十里残荷,依旧怀揣着不老的梦,生动了这方历史的舞台。

  天波杨府和菊花 宋人爱菊,家家户户种菊花,菊和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节,并以菊为市花,曾在天波杨府举办无数场菊花节。天波杨府的故事中,杨家将多以豫剧的方式流传,在杨家府衙照壁前,以菊花绿植做的豫剧脸谱造型非常醒目。尤其在菊花繁盛的季节,整个杨府多以菊花点缀,如果你走进鼓楼还能欣赏到“菊艺”。以南天竺、菊花、玉簪、蔷薇、萼距花做出的插花造型,极具观赏性,让人很想回到宋朝那个年代,看一看那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杨门女将,也热爱这“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吧。

  历史的烟云消散,阳光初露,朔风卷酒旗,饮一杯摔碗酒,品味着千年历史,欣赏着杨家府苑,醉眼朦胧,我又回到了...............

  历史上的杨家将主要是指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忠烈,所谓的天波杨府就是杨业归宋之后,迁居首都的府邸,这座府邸包含着宋廷对杨家保卫国家的褒奖,但更多的是对塞外掌兵大将的约束。由于北宋首都开封常年受黄河改道影响,东京梦华早已成地下城,现存于世的北宋古迹并不多,故而天波杨府属于后世仿建,算不上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将的流传应当始于杨继业,杨继业的本名叫杨重贵,太原豪族出身,却未在家里踏踏实实的做一位公子哥,而是随父亲杨信投身军旅。杨信凭借家族势力,武力割据地方,并以麟州刺史自诩,由于时逢五代乱世,杨信便归附后汉寻求政治支持,并将儿子杨重贵留于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身边,以表诚意。

  随后杨信叛附后周,并很快去世,刘崇并未因杨信叛变而恼怒,反而对杨重贵很是喜欢,将其收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在北汉人称刘无敌,据说是因为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可在史料中的记载确是败迹居多,宋将党进攻打太原时,刘继业通过在战壕里装死逃过一劫。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北汉时期,一直致力于对抗辽敌,积累了丰富的对辽作战经验,为其归宋奠定了基础。

  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此时的杨业手里还有后汉军队,于是宋廷授他右领军大将军。带军入东京受编,这其实是宋廷收编杨业军队的一个措施,杨业入东京以后虽担任了郑州防御使,但后汉军队实际上已混编至禁军,算是解除了杨业“拥兵自重”的威胁。

  宋廷知杨业抗辽经验丰富,故而不久后便派往代州担任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从这个时候起,杨业就成为潘美的下属,也就是评书里大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二人起初的合作收效不错,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二人合作取得雁门关大捷,杨业斩杀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一战成名,至此“辽冦闻杨业旌旗不战而走”,杨业也因功升云州观察使,潘美作为总指挥,亦获得代国公的封赏。

  也就是在事业上升期时,各路眼红者上疏弹劾杨业,宋太宗明白这是嫉妒心使然,于是将这些弹劾信件原封不动的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评书小说中借此将诽谤恶名加在了潘美头上,其实不符合逻辑,潘美是杨业军功背后的受益者,且位高权重,在太宗眼里二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完全没有必要嫉妒这个得力干将。但从此可以看出宋太宗的驭人权术还是非常高明的,他的信任恰巧就建立在东京城内的天波杨府,杨业的一家老小全都掌控在太宗手里,又何必要顾虑一个塞外小将呢,可谓是得了便宜卖乖,此举只会让后世评价为圣人君主之度量。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以潘美副将的身份参加了对辽北伐,由于监军王侁的陷害,加之潘美指挥失当,致使杨业孤军战死,造就了一段忠烈佳话,宋太宗为了表彰杨业保家卫国的忠烈精神,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由上可知,杨业是在去世以后才被追封了一品太尉虚称,“三公”之称于宋初本就是虚位,杨业入东京时尚且只是右领军大将军,这是宋初延唐制十六卫所设官职,其中上将军为首,大将军次之,大将军官阶只是从五品。所以杨业入京安置家人的府邸不太可能是天波杨府,因为后建的天波杨府是按照宋初正一品武官级别防建,这存在本末倒置的嫌疑,至少这在杨业刚入东京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开封所建天波杨府是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资料倒推,位于东京城内西北偶、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而取名“天波杨府”。而根据史料也可见,“天波门”确实是在宋都东京西边,但很明显天波门桥和天波门皆是“大内”要地,属于宋朝皇城的核心门防,属性与“朝阳门”等不同,说白了是皇宫大内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金水河并不是普通的护城河,而是东京城内的水源保障,更是于乾德三年(965年)修缮引入皇城内苑,开宝九年(976年),引入赵光义的府第,此时金水河尚只是皇城宫内水源,民间无法取用,只是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才由谢德权整治,引金水河至天波门经皇城到乾元门,并经过北宋太庙,此时的杨业已去世二十余年,若说杨业时期就有天波门处金水河畔的天波杨府,实属造谣杜撰了。

  《宋史》中关于皇帝给大臣赐宅院的记载并不少见,郭进、慕容延钊、赵保吉、刘继元皆受赐宅院,但也皆有明文记载,如郭进受赐“京城道德坊第一区”,这是东京城内高档住宅区,尚且距离皇宫大内有些距离,而杨业受赐天波杨府一事不仅地址含糊,且无明确记载。反倒是数百年之后清人写下了杨家府宅的记载,这种记载的可靠性无法考证。

  乾隆时期的《宋东京考》是将杨业的家庙定义为天波杨府,这个看上去没有争议,家庙位于府邸内的例子并不少见,可问题出在宋初的家庙制度是否存在。家庙制度兴盛于唐,到五代时已完全消亡,宋初没有恢复,直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才有人提议恢复家庙制度,且到了皇祐二年(1050年),官方才正式出台解禁家庙的政策,五年之后的宰相文彦博才成为北宋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个修家庙的人,故而杨业时期的杨家家庙是如何存在的也已经无法考证。

  据传杨家家庙是在杨业去世以后,由其子杨延昭奏请朝廷改庙立寺的,杨延昭是卒于1014年的,此时尚未解禁家庙,还能够奏请太宗改庙立寺,不知是杨延昭胆量太大,还是宋太宗恩宠过重呢。至少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北宋重文轻武之风不可逆转,杨家作为武臣,于皇宫大内之旁立庙建府,规格庞大,配有练兵场、兵器库,这样的行为与当时历史特征明显有背。

  不可否认的是杨家忠烈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奉献与牺牲,故而这可能就成为天波杨府发展的民间动力,为何说民间动力,因为官方的表彰不足以推动这个忠烈象征的发展。

  杨家将的故事在评书以及演义小说中不断流传,这使杨家将的民间形象远胜于历史真相。庞大的官僚体系下,杨家只是塞外武将的一个缩影,放在大的历史舞台上,澶渊之盟前夕杨文广所上抗辽政见甚至无法得到军界大佬的回应,若非文学作品的渲染,想必杨家将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杨家府邸的发展亦是如此,杨业入京所住府邸不管是否为皇帝所赐,他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意义,即宋廷对杨业的控制。杨业本就是降将,且掌兵在外,杨家于山西势力雄厚,宋廷有所戒备也属正常。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逻辑,杨业于东京府邸理当低调简约,带兵时就有弹劾奏章不断,太宗原封不动的将弹劾信件交给杨业,一方面是表达信任,另一方面不排除有敲打之意,此时的杨家府邸倘若还以家庙立之,乃自取灭亡之路。

  另一方面,后世流传的杨家佘太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经历代流传,给杨业之妻改了姓氏,这位佘太君实则姓折,是西北羌族豪门之女,当时西北有“折家军”名号,据《五代史》记载,折氏一门“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以此来看,杨业之妻的背景甚至要超过杨家一族,在杨业归宋以后,折太君一同入东京,是为宋廷控制杨、折二族的有力支撑,故而两家在历史上的作用便是“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

  历史上的折太君也是将门虎女,并无大家闺秀之态,据说折太君在杨府内不事内务,专职于训练新丁武艺,这就是杨门女将故事的由来。其实宋朝的家兵制度有过史料记载,但宋廷却未有明文规定编制与数量,但如果杨府真的位于大内之旁,家兵的训练与招募不可能明目张胆,故而当时的杨府是否真的位于天波门后亦待考证。

  据说杨延昭奏请的孝严寺于北宋末年就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得到重建,于明末,再毁于水患;于清康熙年间再得重建,道光二十一年,黄河泛滥,开封受灾严重,孝严寺部分建筑被拆掉用于护城;民国初期,孝严寺已经沦为一座破败的孤寺,围墙尽遭拆除,抗战期间全部毁于日寇之手。直到1995年,由龙亭区地名办公室和市地名办公室向开封市政府申报,经批准,以严孝寺故地命名为现在的孝严寺街。

  现今的天波杨府位于龙亭北路,是1994年异地仿建。这是极具商业性质的仿古开发,整个龙庭景区皆为仿古修建,其中天波杨府是在杨家湖与潘家湖中间,设计时以活水注入杨家湖,故而清澈见底,开封老百姓常于湖里游泳;而潘家湖为死水,混浊不堪,百姓从不粘一滴潘家湖的水,以此来证明民之所向,忠奸善恶自有分辨。这便是民间的力量,殊不知潘美乃北宋开国功臣,杨业也实非潘美所害,不知这种商业开发的意义到底是为了弘扬传统美德,还是刻意勾画商业卖点。

  综上,天波杨府的真实性本就有待考证,讨论之存在与否意义不大,但杨业入京必定会有栖身之所,换言之,杨折两家入京的“人质”必定有府邸安排,否则难安塞外征战的将心。而现如今的天波杨府属于商业开发的一部分,是仿古建筑,历史意义并不大,故而算不上物质文化遗产,但民间对于杨家将忠烈爱国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与发扬的。

  参考史料:《宋史》、《五代史》、《资治通鉴》、《东京梦华录》、《宋东京考》

  我现在在河南开封,昨天下午的时候,我就去了天波杨府,不知道这个天波杨府和你说的天波府是不是一个地方啊,如果是的话,那天波府就是存在的啊。

  景区的门前还有天波府的简介呢,说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在北宋首都东京城内西北隅,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所以叫做天波杨府。因为杨业忠心报国且杨家将世代忠良,宋太宗爱其清正风直,刚直不阿的性格,就在天波门的金水河旁建了无佞府一座,还赏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还亲自写下了天波杨府的匾额,并下旨,说凡经过天波府门前的满朝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敬仰。

  所以看到这些简介,我觉得天波府是存在的,另外我听戏的时候,也知道有天波府啊,好像是穆桂英挂帅中,里面不就有一句嘛,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去云,斗大的穆字镇乾坤,哈哈,我还唱了出来。

  现在的天波杨府,是要门票的,40块钱,现在正在搞一个灯会,上元节灯会吧,快过年了,显得很喜庆。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