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听信美国被坑惨!经济倒退十年不止,崩盘的印度何去何从?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听信美国被坑惨!经济倒退十年不止,崩盘的印度何去何从?

  如果印度有一个正常国家的发展观和国家战略的制定,印度的状况远好于今天的状态。印度总是有一种谜之的自信,不喜欢脚踏实地,只喜欢好高骛远,尤其喜欢听别人的吹捧,以至于印度最终被现实狠狠地打脸。印度之所以愿意听信美国的话语,其实这与印度的地缘战略和印度领导人的扭曲心态有关。1962年的教训让印度总想与东亚大国相比较,可是在现实面前,印度的差距越来越大。印度就想利用国际政治的斗争,采取借刀杀人的手段,让自己能够站在东亚大国的头上。

  只是不成想印度自身条件的欠缺,也注定了印度根本就很难在所面临的危机当中扭转乾坤。印度不但国内爆发二次疫情,而且经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可是这样的印度还是加入美国的“四国机制”,甘愿做美国亚太战略的马前卒,这也注定了印度在独立自主方面教会受制于美国。最可气的就是明明印度需要新冠疫苗原材料,而美国却拒绝向印度出口,这是将印度13.5亿人口的危险无不顾,被坑的印度将会导致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那么印度该如何摆脱目前的局面?怎样才能让印度重新崛起?

  首先,印度应该自上而下,首先解决新冠疫情问题,尤其要加大对新冠疫苗的生产与采购,尽快给国民接种更多的新冠疫苗。只有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才会让印度逐渐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印度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不足人口的5%,这也意味着印度的接种速度实在是太慢,无法对抗新冠疫情的蔓延。只有印度让国民处于安全的环境当中,印度的工厂才能恢复生产,人民才能进入正常的消费生活,这是必须的前提。

  其次,印度应该趁机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因为根基不牢,注定印度的经济也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印度的农村问题异常严重,大量的土地被地主所占有,这也注定了印度农民的无依无靠。印度完全解决不了就业的前提下,安抚国内的农民拥有土地就成为国家稳定的根基。而印度政府并不牢靠的农业政策,让印度农村矛盾重重,甚至导致印度农民在去年9月爆发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游行。当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详细的规划和强硬的手段,不打破地主阶级的垄断,印度就很难解决农业农村问题。

  其三,印度的种姓制度问题是印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里直接就涉及到印度社会的不公平和社会矛盾的激增。虽然印度政府早就取缔了过去的种姓制度,可是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却依然没有根除。这导致的结果就是高种姓可以成为国家的高收入人群,而低种性的人民只能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低贱贫民,让印度社会的矛盾激增,大量消耗了印度有限的发展资源。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矛盾激增的主要根源,印度政府应该打破这种固有的社会结构,才能让印度经济真正的爆发出活力。

  其四,印度的土地政策同样需要改变,尤其是大量土地私有制直接导致的印度公共投入欠缺,无法发挥公共投入对国家建设的有益作用。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而国家想要发展大量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必然会涉及到私有土地占有的问题,而这也严重的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比如2022年年底,日本新干线拿下了印度艾哈迈达巴德长达500公里高铁的合同,可是到了2022年征地工作都没有进行下去,而这样的计划又被推迟到2024年通车。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在土地政策上对公共设施项目的影响,对印度经济的阻碍作用。

  其五,印度整体国家战略需要调整,这是印度的一个硬伤,但是却也是一个可以改变的方向。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往往都是好高骛远,总是将目标设得很大,却无力去实施。比如印度总理莫迪提出的要到2025年之前,印度实现GDP5万亿美元的目标,可是印度即使在2022年的经济发展状态,印度都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如今看来,印度更是不可能实现。而印度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显然需要脚踏实地,从印度的国家基础设施开始,将印度的工业累积一点点放大,而不是一口吃个胖,这就是印度惯有的毛病。

  可以说,印度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这里列举的也只不过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印度要想改变经济出现颓势的状况,目前印度面临的问题都是印度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更重要的就是印度切不可再参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因为那样的印度根本就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甚至会被美国推到风口浪尖,让印度成为美国的替死鬼。因此,印度政府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了,这场疫情已经给印度政府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状态,再不纠正自己的错误,印度终究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度听信美国,一再在中印边境搞军事对抗。美国当然强烈希望中印大打出手,但中国极力克制,一再和平化解了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美国的希望一再落空。

  印度听信美国加入美日印澳四国印太战略,与中国对抗。结果,抗击新冠疫情,印度不可能照抄中国的作业,也耻于接受中国的援助。印度实际上在照抄美国的作业,指望通过疫苗对新冠疫情一招致胜。但美印疫情都大爆发,美国的疫苗用不完,却坚决不援助印度,甚至连生产疫苗的原料也不供应印度,反而坐看印度疫情不断加深。

  美国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印度这个准盟友呢?

  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算计中国。

  美国曾强烈希望印度也成为世界工厂,印度纵然不能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位子,也能对中国形成強大的竞争力,从而迟滞中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印度太不争气了。

  接下来印度对美国的利用价值,就是美国唆使印度碰磁中国,导致中印开战。印度这个阿三虽然一定会被中国痛揍,但美国却可以挑起国际社会孤立中国,也可以达到迟滞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是,中国当然不会上美国的当,与根本不是自己对手的印度开战。

  那么最后印度对美国的利用价值,就是印度彻底崩溃,变成一个大马蜂窝。拉美变成大马蜂窝,肯定伤及美国,所以长期以来,美国既抑制拉美经济发展,又不让拉美经济彻底崩溃,变成大马蜂窝。依此类推,印度经济彻底崩盘,变成大马蜂窝,肯定会伤及中国,会迟滞中国经济发展。

  既然如此,碰上新冠疫情可以让印度经济彻底崩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只可能对印度落井下石,怎么可能对印度出手相救呢?

  印度崩盘,变成大马蜂窝是迟早的事。中国倒是应该早作应对良策。首先,是尽力帮印度,尽量不让印度变成大马蜂窝。其次,印度一旦变成大马蜂窝,不只是印度马蜂会蜇疼中国,印度还可能会破礶子破摔,更疯狂碰磁中国。那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被印度自己逼着中国去捅印度这个大马蜂窝,这种碰磁可是要创世界纪录的。

  不过一定要相信,届时,中国既有高超的智慧,又有强大的力量,足以避免捅印度这个大马蜂窝,从而让印度这个大马蜂窝不伤及自己,让美国的希望最后一次落空。

  其实美国并没有去强迫印度做什么,是印度有想弄中国的动机,六二年印度吃那么大个亏。到现在也是印度想弄中国一次,就吃一次亏。所以说印度想用美国力量压制中国,是印度和美国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既便印度和美国交往明知道会吃亏,也感心情愿。印度各届政府和中国放弃对抗,国界慢慢的谈。然后积极发展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全心全意去发展经济才是上策。但印度企图勾结美国和中国搞对抗。下场只能是被美国政府当棋子利用,印度吃亏是必须的。印度缺少有担当的政治家领导人。

  中国有句俗话,败家仔。败家不一是是内因,而是败家人。印度如果不是把自己的位置定不准,会这样吗?莫迪如果和第一一届执政理性,会有这样吗?古代留名讲万春,莫迪想摸底,把自己毁入一旦,苦了孩子,害了兵。一个英明领导会让印度,那里扒下,那里起。但人在那里呢???。

  给印度开药方的人很多,无一例外都医治无效,都要印度投胎重来!

  印度还是有治国精英的,它也不是不知道建国以后应该做什么,它的中央一直在往富国强兵方向走,但是这样的封建大国,不来个底儿朝天是不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

  按照它的治国精英的构想,要改革,中央对内压服必须有足够的威望,而最能增长威望值的就是军功!如果挑战成功,印度中央政府就会获得在国内压服一切势力的权威。但是印度真的没有打败过足够强硬的对手,却挑了最难的对手!

  它的邻居就在救亡图存的战斗中,把全国人民都动员起来,最后形成共识,从而产生绝对权威,去把阻碍进步的枷锁全部打碎。为了营造足够好的外部环境,它又在朝鲜和整个西方社会杀了个七进七出,它的精神真正重塑了,军队升华了。

  现在看印度的行为就非常愚蠢,它的军队一上来就挑战它的邻居,就像一个小学生直接去挑战地下话事人,摔个鼻青脸肿。挨揍以后它的邻居突然又后撤,连通过长期战争进行底层动员的机会都不给印度,应该说当时整个印度最有利于整合的机会失去了!

  从此印度中央政府就再也没有机会树立自己想要的权威了,只能在国内搞退一步、进两步的渐进式改革,想打通成长之路。

  但是印度套用西方民主束缚了手脚,还学了苏联的计划经济让国企尾大不掉,再加上行政腐败和低效,还上个西方的贼船要当西方的办公室白领,这个没有权威的中央还经常被地方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搞得进一步退两步,所以印度的前现代社会这一步再也难以跨过去了。现在的魔笛又希望用印度教来整合,显然这种方式只会进入泥潭,没有出路的!

  温铁军形容过印度的农村的治理的,一个村长居然不知道村里多少人,都干什么工作,多少人在外务工,多少年轻人在读书....印度70%的人口都是农村,那里甚至连自由劳动力都没多少,大量的人口土地还都在寺庙、土司、地主等等地头蛇手里呢,连资本主义都没法发展,还谈什么富国强兵,更不要说打通动员底层了!

  总结:

  60年前,印度和它的邻居在高原迎头相撞,印度被迅速打败,印度的政治统一、土地改革、工业化、全民教育等一大堆事儿,都被彻底打断了。

  60年后,印度再次错过接盘世界低端制造业的机会,它还要在泥潭里打滚很久,具体哪天出来,不知道。而印度经过这一次瘫痪,彻底变成了欧美的弃儿,它没了信誉,它错过了抢过世界低端产业高地的机会了。

  未来出路在哪?

  也许继续作奶牛吧!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