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对联格式,你喜欢,有规范的,还是无规范的?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对联格式,你喜欢,有规范的,还是无规范的?

  我愿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当下人们的传统文化生活里,对联,确乎占领了半壁江山;你出上联,他对下联,佳作频频问世,盛况如火如荼!所以,讨论对联规范好,还是不规范好,很有现实意义。

  先讲个我们这里的真实故事。

  有位帅哥,已近而立之年,还未找上终身伴侣。他有点儿慌:凭自已一表人才,满腹学问,即便成不了“圣人”,也不能沦为“剩人”啊!刚巧,有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二十出头,秀丽端庄,小学语文教师,文艺爱好者,尤其喜欢对联。见面的时间拟定在农历十五的晚上。帅哥喜出望外,连夜准备“应考”。那天夜晚,二人相见,帅哥就迫不及待地问:听说您非常喜欢对联,我特意以此情此景精心创作了一副,现在献给您好吗?女方点了点头,他就施出浑身解数,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上联:明月香风多诗意”……当看见对方满意的微笑,他心中更有底儿了,接下来的嗓音也提高了八度——“下联:我保证永远爱您”。女方皱了皱眉:“你这是对联吗?”“当然是!上联七个字,下联不多不少,也是七个字呀!”女方很有礼貌地躬躬身子:“对不起,我还有事,我得去忙。”说完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以后的情况我不知道,反正,帅哥这次会面是出师不利,遭遇了滑铁卢!

  很明显,一切真懂对联的人都喜欢规范的对联,上下联不单要字数相等,意境相联,还有对仗、平仄等基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副对联,就算意境美妙,在格式上还是不能差得太多。

  对联与其它文艺作品一样,须有独特的形式,不然,会混成一锅粥,谁也分不清哪是哪了。例如,你要发表一首七言律诗,那就得遵守基本的规格:一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开头两句(首联)和末尾两句(尾联)不必对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须两两相对,还要按规定押韵。如果谁只顾自已方便,完全不遵循这个“游戏规则”,那么只会贻笑大方。

  在《今日头条》这个网络平台上,我见过不少形神兼备的佳联,令人情不自禁地击节鼓掌!诚然,也有一些对联,意境不错,而格,式上与对联的规范相去甚远,那就可以说不是对联,而是两句挺有意思的话,或口号,或自由诗什么的都可以,反正不是真正的对联。这就好比某人口口声声说要送人一支钢笔,而他实际赠送的却是一个本子。

  对联意境好而格式不合规范,究其原因,当是作者对对联的规则还不甚熟悉,只要下点工夫认真学习,就定能立竿见影,写出神形兼备的好作品来。

  至于对联在对仗、平仄方面的具体细节和变通办法,诸位高手已有若干讲述,我这里就无需赘言了。

  祝愿《今日头条》上的楹联园地百花盛开!

  对联的前身是“桃符”,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神像,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对联基本格式,一般认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字数相等

  这个是对联的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是由几个字数,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同样的字数和分句组成。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对联。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另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但是,在现今社会,平仄这个,我就觉得很难达到。如果对对联,对对子,全部要按照这个要求格式来做的话,对于很多人,估计都很难办到。

  所以就我而言,我觉得对对联,就一乐子,随都可以对,只要字数一样,稍微工整点,内容差不多,其他也就不要太过于计较。毕竟这个在古时候,也不是特别计较的,还不是士官大夫可以对,平民樵夫宜可以对。

  现在网络发达,当然是大家都可以对着玩玩,没什么,有时候看看别人对,心痒痒,对一下又何妨。不必过于严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全民皆可对。

  这里,我也给大家出个上联,是我看到别人的,现在还没对上来,大家试试。

  上联:姜还是老的辣

  对联当然喜欢規范的:規范对联平仄:词性相互对应:相互辉应-有韵味∴

  对联格式,肯定喜欢规范的。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有重大喜庆活动,我们都挂对联,民间老百姓婚丧嫁娶都要帖对联。重大喜庆活动帖红色纸对联,丧事帖白色纸对联。

  对联的左右联要字数相等,寓意帖切。“天”对“地”。“大对“小””。“左”对“右”。“水”对“火”。“太阳”对“月亮”。等等。这些规范必须尊守。

  前几天,《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出了个乾隆的对联,上联是“坐北朝南,吃西瓜,籽往东放”为什么没人敢对下联。我在回答了在清朝无人敢对下联的原因后,自已对了下联“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被《今日头条》审核为优质回答。我们就拿这幅对联举例,上联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词,我对的下联中有“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词。这就叫对联的规范。这是对对联最基本的要素。

  我前几年8月去哈尔滨太阳岛旅游,下午3点天气晴间多云。突然下起了10分钟太阳雨,当时突发灵感,吟出了上联“太阳岛上下太阳雨”但怎么也吟不出下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求过下联,但总觉得不满意,求《今日头条》上的对对联高手,对出下联。

  上联“太阳岛上下太阳雨”

  求下联

  对联的格式应该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式是前人总结的结果,平仄不通,意境全无的东西不配称作对联,纵观头条里很多上下联都分不清楚,不知能称作对联吗?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规则有两方面: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

  对联的六个特征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

  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对联形式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 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 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 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我喜欢有规范的。就是对仗非常整齐的那种。

  #我和头条的故事#

  我以为,对联格式必须是规范的才叫对联。

  对联,顾名思义,要对,是对仗、工整;要联,是关联、连贯。

  上下联,不能,答非所问,语无伦次。

  要遵循什么:

  天对地,

  雨对风,

  酷暑对寒冬,

  小溪对大江,

  宇宙对苍穹……

  不规范的,不能算是对联。对联有,数字联、谜语联、蔵头联、机关联等等,对对联,是有趣的事情!

  对联对联,就讲究词语相对,意思关联,音律平仄相合。读起来那种抑扬顿挫、激越婉转的韵律和寓意丰富的感觉,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因此,对联以规范的格式为佳。

  但是,我只敢喜欢不大规范的格式,意思通就行。为啥呢!原因有二。其一,就认识三几千字,在诗文领域混难。就只知道“打开窗户凉快”,而不懂“北牗当风停夏扇”,如果再觍着脸问一句,牗为何物?那不是要笑死人吗。认的字少,就写不出平仄相合的好联。其二,知识面窄,特别还缺乏历史的、人文的、地理的、宗教的,以及国外的常识性知识,这就不大有可能写出言简意赅的诗文来。有鉴于此,自己只敢喜欢要求不严格的不禁规范格式的词赋或对联。

  要写出好的作品,还是要多认字,多学博览,丰富文学水平。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