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玄武门之变的善后,的确是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我们通常对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和经过分析了解的更多,对李世民在这场血腥政变之后的善后问题的确关注不多。个人认为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几乎贯穿李世民帝王生涯的始终。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唐朝京师长安皇宫北面玄武门伏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史称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部下尉迟恭等人击杀李元吉。事发当日,应该说李世民是冒险搏命一击,虽说事先也有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法考虑周全,因而李世民在成功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控制和稳定局势。

  唐高祖李渊:虽然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周密计划和部署,但是其中最无法确定的一环就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作为整个大唐帝国的最高领袖,他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的最终走向,李渊超然的法定地位也是这个事变善后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李渊愤怒的发动对李世民的攻击,或者拒绝配合李世民的善后工作,那么李世民就只剩下弑父自立或者幽禁李渊两条路可以选了,但是那样李世民将彻底失去道德上的支持,即使他拥有再大的军功都无法抵消这一政治污点。

  因此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完成击杀李建成、李元吉的目标后,马上安排尉迟恭率领军士直扑李渊所在的皇宫,史称当时李渊正在皇宫内划船,他看到全身甲胄的尉迟恭,惊慌的问道:“今天是谁在作乱,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尉迟恭当即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乱,而且他俩已经被秦王李世民诛杀,而自己则是被李世民派来保护他的。这一段记载非常有意思,首先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保护实质上就是控制和监视,一是防止李渊暴起发难,二是防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抢先控制李渊。但是为什么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干这个差事呢?其实这里有李世民深层次的考虑,除了尉迟恭的忠心和武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李渊不配合,那么最有可能出手弑君的就是尉迟恭。因为尉迟恭降唐之后,唐王朝内部并不信任他,特别是李世民与王世充等人作战时,因为有许多与尉迟恭这样投降过来的人纷纷再次叛逃,唐王朝曾经下令将这些降将进行囚禁,而尉迟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幸好李世民非常信任他,极力争取才将他释放出来。后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储君之位时,李建成等人因为拉拢尉迟恭不成,又在李渊那里诬陷尉迟恭,李渊再此将尉迟恭打入大牢,并且准备把他杀掉,又是李世民极力营救才被释放。因此尉迟恭对李渊可没有那么多的君臣之义,他效忠的只是李世民。在整个秦王集团里,如果说谁最有可能弑君,那么尉迟恭一定是首选。所以李世民把尉迟恭派去李渊那里,其实也是隐含了这一意思的,如果李渊不配合,他不得不弑父自立的话,那么他只能依靠尉迟恭来下手,而他本人则可以躲在后面收拾残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东宫、齐王部属:虽然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李世民及其部下击杀,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还有许多,他们当时也就在皇宫附近,得到政变的消息后,他们也被迅速的召集起来,开始向皇宫和秦王府进攻。而且当时的战况也非常激烈,在玄武门如果不是张公谨臂力过人,独自关闭大门,皇宫之内到底会打成什么样子还真的很难预料,但是李世民毕竟是久经战阵之人,这种需要硬实力的事情,他还是能够应付过来的,在秦王府士兵的拼死抵抗之下,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被拎出来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才失去战斗意志,至此李世民才算基本控制了玄武门之变后的长安局势。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斩草除根:虽然事发当时李建成一方的冯立、薛万彻和谢叔方等人带领的部队已经溃散,但是李世民依然不放心,他决定彻底消除李建成和李元吉势力的不安全隐患,因为害怕被人假借名义或者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作乱。李世民非常狠辣的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全部诛杀,同时还把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全部没入宫中,彻底拔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直系亲属的威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时,李世民坚决贯彻了自己稳控局势的计划,首先控制住最重要的李渊,使自己的父亲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切断他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派势力之间的沟通可能,并且精心安排人选对父亲李渊进行控制和监视,而且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甚至做了迫不得已之下弑父自立的打算。幸好李渊站在唐王朝稳定的大局出发,选择了默认既成事实的态度。这不仅为唐王朝能够继续稳定下去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李世民后一步的善后提供了保障。

  在基本控制长安的局势,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溃散且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诛杀殆尽之后。李世民开始着手巩固地位和消弭矛盾。

  玄武门之变中进行了反抗的东宫部属:在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626年7月3日),曾经带兵进行反抗的冯立和谢叔万就主动出来投降,李世民宽宥了他们。而另一个领兵的将领薛万彻则继续逃亡,李世民多次下令告知不予追究,于是薛万彻也出来投降。李世民不仅宽宥了他还称赞这三人为义士。其实李世民的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为了尽快消弭矛盾,巩固自己的地位。毕竟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出来和他争夺太子之位。

  三天之后,626年7月5日,唐高祖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把军国事务委托给李世民处理。

  五天后,7月10日,李世民开始封赏功臣,安抚自己内部势力。借由唐高祖李渊的名义,玄武门之变中有功的秦王府功臣开始大规模进入唐朝中央政府。

  此后,李世民开始招揽李建成等人的部属,尤其是李建成一系的文臣谋士和治国理政之才。这些人在政府内的影响力比冯立等武将更大,也更能收拢人心。李世民首先选择了魏征,在延揽了魏征的前提下,李世民进一步把李建成一系的重要人物王圭和韦挺召回京师并纳为己用。虽然这些人本身就是因为李世民的打击下才被流放外地的。通过这些举措,李世民进一步瓦解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政治势力和影响力。

  8月3日到4日,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纷纷出任要职,将整个唐朝政府的要害部门和职位都控制在手中,完全掌握了唐朝政府军政大权。

  8月7日,在控制中枢权力之后,李世民在原李建成嫡系王圭的建议下,向全国发布命令,将玄武门之变前与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牵连的人全部赦免。开始在全国范围消弭矛盾影响,进一步拉拢人心和巩固地位。同时派遣李建成旧臣魏征安抚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许多是李建成最终彻底平定的,而且李建成当时在这些地区的怀柔政策为他赢得了很多支持者,可以说是当时太子李建成的重要支持来源。魏征的出马就是利用他是李建成旧臣的身份进一步瓦解和消弭这里隐藏的抵抗情绪。

  9月3日,唐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启了他的辉煌的帝王生涯。

  这一阶段,李世民从逐步控制中枢权力入手,并且大力宽宥拉拢李建成等人的旧部,再利用他们的影响力逐步消弭对抗情绪和矛盾影响。这些手段有效的稳定了刚刚立国不久的唐王朝的统治,也进一步巩固了李世民本人的地位。

  这一阶段开始,李世民已经成功登上帝位,他继续消除政变产生的影响,并且开始着手洗刷历史污点。

  10月26日,李世民开始直面已经被杀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地位问题,毕竟作为李唐皇族的两位重要政治人物,李世民不可能完全抹杀他们的存在,必须为他们下一个结论。所以他还是追封了他的两位亲生兄弟。哥哥李建成被追封为息隐王,弟弟李元吉被追封为海陵剌王,但是显然这两人都被降了一个档次,本来的储君李建成被降成了亲王,而本来是亲王的李元吉被降成了郡王。而且谥号也都给的不高。但是李世民终究还是没有直接将他的兄弟们废为庶民,而且也允许如魏征和王圭等东宫旧臣一起去送葬。

  十三年后,李世民将庶出的皇子李福,过继给李建成作为嗣子,以传承香火。

  十六年后,李世民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封号,也恢复了李元吉的亲王爵位。

  在处理善后的事情上,李世民抓住了魏征这一个关键点。

  魏征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李世民将他拉揽过来,就等于安抚了原太子府跟齐王府的人。我曾经写过一个小说,叫《诸王的游戏》,就对李世民招安魏征进行过演绎。

  虽然是小说,但是在大事上还是遵守史实的。现在贴上来,请大家阅读:

  魏征瞪了玄德门的守卫一眼,面孔生疏,想来已经换成了秦王的人。当然,秦王已经不是秦王,天策府也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下总领军国事的新太子。旧的太子不知道尸首何处,齐王也成了长安城的忌讳,所有的官员都在想着怎么撇清跟这两人的关系。成王败寇,千古不变。

  我不该再踏进这里半步的。魏征想着,但我不得不来。为了身后的这个人,魏征望了后面一眼,薛万彻垂头丧气,在长安郊外的一处破庙魏征找到他。薛万彻本想逃到幽州,但在魏征的执意劝告下,他才愿意回到长安城。

  这是诸王之争,不是天下之争。魏征想着房玄龄的话,这又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谎言?只是为了哄骗东宫、齐王的府署好聚而杀之?魏征想起当年王世充就干过诱降而杀之的事情。如果这样,我万死难辞其咎,而身后的这个人将第一个为我的愚蠢付出血的代价。而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血要流,东宫、齐王的人已经塞满牢狱,是生是死悬于一线。

  经过佛堂时,里面的佛音依旧,太子深信佛祖,可佛祖保不了他的性命,秦王倒不信,可为什么这里依旧充斥着佛香?或许新任太子有太多的东西要除旧布新,很快就会轮到这里。魏征毫不怀疑。

  转过佛堂,动物的气息浓厚起来,还有一阵急躁的叫声传出来。

  “花鞭也感到不安。”薛万彻在后面说道,魏征怔了一会儿,才想起太子有只叫花鞭的山猫。

  要是太子把精力多放到正事上,而不是浪费在这里的鹰坊,或者就不会走到这一步。魏征加快脚步,鹰坊比佛堂还大,却比佛堂还无济于事。

  长长的千步廊通向显德殿,路上时不时有宫女经过,连宫女都换了,魏征所见的全是陌生的面孔。我们也在替换之列。旧的宫女会打发到冷清的掖庭宫与马桶、污衣为伴,而我们却要接受生死的宣判。

  显德殿外人来人往,其中不乏身着紫衣的高官,魏征看到了封伦瘦弱的身影,这位墙头草又找到了新的东家?封伦经过他时,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魏征看到他在轻轻摇头,当封伦的眼光落到薛万彻身上时,那种惋惜的意味更浓了。魏征回以冷笑,不愿继续承受对方廉价的同情,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是败者。魏征匆匆拱手为礼,薛万彻甚至都没有看对方。

  “玄成!”房玄龄的声音传来,秦府学士的脸上写着轻松,“你终于来了。”

  他倒迅速进入角色,已经把东宫、把显德殿当自己家了。魏征回应:“我当然要来,我现在还是太子洗马!”太子已经换了,洗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魏征准备回收对方的嘲笑,可房玄龄只有胜利者的微笑:“玄成,你还是嘴上不饶人。不知道你见了老朋友是不是还是这副模样。”

  “老朋友?”

  “王公?”薛万彻在后面叫出声。魏征越过房玄龄的身子看过去,一个男人正从台阶上忙不迭地奔下来。

  “玄成。”来人急匆匆地来到魏征面前。叔玠!魏征吃了一惊,这位东宫同僚一路走下来倒未见气喘,流放的生涯让他强壮了?事情才过去数天,他就回到了长安城,难道他跟许多人一样投靠了秦王?

  “叔玠,怎么是你?”魏征说道。这意外冷淡的语气让王珪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脸色通红、嘴唇颤抖想说些什么。

  房玄龄用一阵笑声冲走了莫名的尴尬:“是我假借太子之令宣他回来的,长安事一定,无论输赢,他都应该回长安为大唐出力。”

  他没有背叛?望着王珪忠厚的脸,魏征终于肯定了这个答案,继而松了一口气。紧接着愧疚感涌上来,王珪原本白胖的脸变黑变尖,他被流放到蜀地,开始我们还托信问询,可渐渐地,我们几乎忘记了他。

  “叔玠。”魏征拱手,“这一年来,辛苦你了。”

  “哪里哪里。”王珪连忙回礼,脸上的红晕更盛了。

  “我已经在偏殿设宴,专为三位聚旧。”房玄龄说道,“现在还是……”

  “对了,让秦王等久了。”魏征冷笑着,“哦,我忘了,是太子殿下。”

  显德殿摆设依旧,只是气氛完全变了。似乎一迈进来,就可以感觉到这里已经换了主人。而变化又不仅仅如此,站在殿内,魏征明白,在这座宫殿群里,曾经位于中央的太极殿已经失去它的权威,现在,这座曾经的东宫首殿将跃升为长安的中心、天下的中心。

  昨日的秦王、今天的新太子坐在那张旧榻上,旁边立着秦叔宝跟程知节,那位亲手杀死太子的尉迟屠夫不在,魏征想到,领着囚犯冲击禁门的长孙无忌倒在。杜如晦站立的位置靠前一些,他看魏征的眼神似乎还带着一丝愧意。杜如晦的旁边站着宇文士及,他那张小脸上的笑容写着自得。这是胜利者的集会,而我作为失败者,只能成为他们欢庆的佐料。

  “你能来,让我很惊讶。”新任太子盯着他,表情严肃。魏征试图在对方那张脸上寻找一丝胜利者的喜悦,结果一无所获。新任太子没有着太子惯穿的黄色龙袍,但他悠然自得的样子,显然宣告着他是显德殿的主人。

  “你宣我来,我就来了。”魏征回答。

  “好,好!”太子冷笑起来,他笑得比大郎霸道,但治国从不靠霸道。魏征心想。

  “驱逐我学士的那件事是你设计的?”太子突然停止笑声,冷眼盯着他。

  望了望旁边的房玄龄,这是跟我算账的时候吗?魏征挺胸回答:“没错!”

  “你总算肯认!”太子语气冰冷,“你身为东宫洗马,为何离间我兄弟!”

  魏征似乎看到房玄龄在朝自己使眼神,他是想让我认输,有我的认输,胜利的成色才更足?下意识地,魏征又望了望后面的薛万彻,这位前东宫护军自从进来以后,还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将生死系在我的身上,他相信我的话,才来到这宣判之地。

  “我不是离间,我是劝太子早定决心。”魏征答道,我不是离间,我在劝他早除祸患。想着薛万彻发红的眼,魏征将这句咽下,可这也足以让新太子脸色变白,连王珪都朝他摆头。蜀地的寒苦让这位同僚改变了吗?他什么时候也知道奉迎胜者了?魏征脱口而出:“先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

  王珪脸色大变,魏征听到薛万彻的低叹。我为了一己之快连累了他,还有那一百多囚禁在死牢的人。

  这句话沿大梁盘绕,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殿里沉寂得像一块铁板,直到太子的声音在这块铁板上发出响亮的大笑。

  “好个田舍汉!”太子起身,大步走向魏征,立定后,他深鞠一躬:“魏公,刚才多有得罪,还望不要在意,以后还要请魏公多教教世民。”

  “教你?”魏征愣了一下。

  “魏公曾经上书天策府,献计十策,世民愚笨,没有采纳,我与玄龄每次说起这件事,都后悔莫及,以后还请魏公尽弃前嫌,赐世民十策、百策、千策,以治天下!”

  魏征望着这个向他弯腰的人,那一脸的诚恳倒不像是装出来的,或许他要收买人心,用一个魏征来告诉天下人,他已经掌控长安、掌控天下。但这也是我的机会,魏征用余光看着身边发呆的薛万彻。

  “十策百策不敢,但眼下就有四策,殿下要是想长治久安,这四件事必先做不可!”

  “魏公请说!”

  “其一,先太子虽然逆谋,但终究是皇帝嫡子、太子同胞,还请太子以礼葬之,允我扶棺送行。”说出这一句,魏征内心一阵痛楚,那个敦厚的人没有逆谋,他只是失败者。

  “那是自然。”逆谋者停了一会儿,首肯道,他是真正的逆谋者,魏征想到,但他还是胜利者。

  “请魏公说第二策。”胜利者似乎不愿意在这上面多停留,他催促道。

  “其二,薛护军忠心护主,虽有杀伤,但事在急迫,请殿下赦其罪!”

  “我早有此意。在玄武门外时,”太子点头,“薛将军其时各为其主,能忠于所事,此是义士。我不但要赦他罪,还要任他为右领军将军,大唐安危以后还要靠薛将军出一份力。现在突厥人就在外面不远处,等着看我大唐的内讧,我们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我们已经内讧,魏征差一点要反唇相讥。

  薛万彻呆在原地,魏征捅捅他的腰,他反应过来伏地谢恩。

  太子上前扶起薛万彻,用力拍着他的肩膀:“不要有顾忌,大唐不会埋没你的将才。”

  至少保住了一条命,魏征深吸一口气。

  “其三,先太子、齐王左右一百余人尽在死牢,另先太子、齐王部属在外者亦有数百,请殿下赦免其罪。”

  “党羽不诛,后患无穷。”宇文士及突然接口。

  如果可以,我会让他尝下我的老拳,魏征盯着这位天策府司马,现在他的职位是什么?尚书还是中书令?自己的官职越高,他人的生命就越同蚂蚁一般低贱么?

  “先太子及齐王在时,权大势众,谁人敢说不与其为伍?就是宇文公也不敢说与先太子毫无瓜葛吧。”魏征盯着他,直到对方低下头,“如果太子殿下执意扫而诛之,只怕人人自危,这岂是治安之策?!”

  “但只怕有的人心里难自安,就是我再怎么做,他都未免做出点事情。”太子说道。

  “谁?”魏征问。

  “燕郡王李艺!”房玄龄说道:“殿下总军国事,前日已经召他,听说他不但未来,还领兵欲奔幽州。”

  “倘若殿下大赦天下,他仍然一意孤行,那是他自取灭亡。”魏征说道。

  太子点头:“那好,玄龄,你亲去中书省宣我的教令,诏告天下,二凶余党,尽数赦免。”

  “只是赦免只怕不够。”王珪在旁边说道。

  “叔玠请说。”

  “虽有赦令,但天下自有侥幸之徒争相捕告以邀赏,望殿下明令禁之。”

  他没有变,他还是那个志量隐正的儒生。魏征朝王珪投去赞赏与欣慰的目光。

  “好!好!”太子击掌,“有两位谋划,天下何愁不治。玄龄,就依叔玠所言,要有捕告东宫、齐王府余党邀赏,以诬告反坐论。”

  “我已经拿出诚意,李艺如果还意图不轨,少不得要使雷霆手段。”太子转向薛万彻,“薛将军不会怪我吧。”

  “如果李艺反叛,我愿亲手斩他头颅。”薛万彻回答。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救下来,但至少已经救下数百数千人。

  “愿闻魏公第四策。”太子继续说。

  “鹰坊里的东西养之于国何益?不如纵之。四方贡献不断,皆是民脂民膏,不如罢之,殿下总军国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应大开言路,听百官陈治道。”

  “这明明是三策归一策嘛!”太子大笑,“这三条都好,鹰坊的东西早已经放生,剩下的事情克明去办。”

  “可我刚才还听到花鞭的声音?”

  太子露出疑惑的表情。薛万彻说道:“是那只山猫。”

  “鹰确实已经放掉,但这只山猫要是随便放出去,只怕长安人都吓得睡不着觉了。”杜如晦替太子回答,话音落下,笑声一片。

  魏征没有笑,他笑不出来。我献过十策,你没有用。魏征心里默念,但今后我会有百策、千策、万策,到时就会知道你是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真心求谏。

  李渊在嫡长子建成和功高盖世的李世民之间左右为难,做了很多事缓和关系,甚至曾有把大唐一分为二让兄弟俩分治的想法,但始终无法消除太子的不安和秦王的野心,两大集团依然明争暗斗不休。

  在玄武门事件发生时,唐高祖正与众人在宫内的湖面上划船。这时,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来到,向李渊奏说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李渊询问周边大臣后,对李世民此举表示肯定,秦王府的兵马与建成元吉的亲信交战还没有停止,尉迟恭请求颁下敕令,要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李渊一一听从。三天后,秦王被立为太子。二个月后,李世民登基为帝。

  大报复开始了,李世民把建成儿子李承道五人,元吉儿子李承业五人不分长幼全部诛杀,又把他们的女人纳入后宫,据说弟媳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下十四子曹王李明,齐王府也赐给尉迟恭。本来还要诛杀建成元吉亲信,尉迟恭力阻才罢,于是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其他人一概不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玄武门之变后,原太子齐王手下纷纷出来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一一抚慰,太子铁杆薛万彻不至,经过多次派人开导,薛万彻也表示归顺,比较知名的是原太子洗马魏征,李世民让他担任詹事主薄,后来成为谏官铮臣,上演一出君臣际会传奇。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可以说,一下把天捅出了个大窟窿。要知道,那是自己的亲兄弟呢,那还是太子呢。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又杀了太子,既是“不忠”,也是“不悌”,基本上是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将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奇怪的是,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的并不是这样的形象,后人反而把他归入“伟大君王”或者“仁爱君王”的行列。如果把古代的君王进行一次排位,他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之所以能获得后世普遍赞誉,肯定与他在玄武门政变之后,积极作为,消除不良影响有莫大的关系。那么,他究竟做了哪些事情来消除不良影响的呢?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对杀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管控。除了杀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外,剩下的就是杀掉这两兄弟的儿子们。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老婆、女儿以及他们的其他家人,都没有株连。可以说,相比于战场来说,李自成杀的范围并不广。

  当然了,李世民最终做到这一点,与他的准备充分有莫大的关系。他所选择的玄武门,恰好是一个可以切断李建成、李元吉与他的党羽的地方。李世民这样做,既方便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避免了让杀戮扩大化。

  (玄武门政变)

  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之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主动化解敌对矛盾。他不但对李建成、李元吉阵营里的人,不扩大打击范围,而且还主动向这个阵营摇动橄榄枝,表示和解。

  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件事,就是李世民重用李建成的首席谋士魏征,同时娶了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尤其在娶杨氏这件事上,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李世民欺负杨氏的表现。实际上,古人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这不但不是欺负杨氏,反而是给予杨氏极大的恩惠。

  当然了,李世民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是很好地把握了分寸的。他重用魏征,是因为魏征本来就是一个正直的贤臣,没有坏心眼。重用这样的大臣,不会给他带来不良影响,反而一个直臣敢谏,一个善于纳谏,让他们两人都赢得千古贤名。

  李世民娶杨氏也是考虑过的。杨氏虽然是齐王妃,但是她没有给李元吉生过儿子,生的全是女儿。而这个女儿,都被李世民保护了起来。也就是说,杨氏内心其实是并不憎恨李世民的,李世民不会有危险。

  (杨氏剧照)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后,他肯定就会被李渊立为太子。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到此为止。并没有耐心地瞪着李渊死后,才登上皇位。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但中途有可能发生变故,更重要的,对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定性,就得由李渊来做。这样,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

  所以,李世民为了避免别人说三道四,在玄武门政变之后,做了一个连环行动,就是逼迫他父亲李渊退位,由他里当皇帝。当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该怎么来评价玄武门政变,怎么来对外公布玄武门政变,就完全由李世民说了算了。

  李世民明白,他杀掉兄弟,逼退老爹,自己当了皇帝。这件事,能不能获得别人的谅解,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当一个好皇帝。如果他能够当一个好皇帝,那么,别人就会谅解他。就会觉得,他的做法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他不能做一个好皇帝,那么,他杀兄弟逼老爹的事,那就是他的大错了。

  所以,李世民从当皇帝那天起,就察纳雅言,励精图治,实现了“贞观之治”。而这个了不起的成果,可以说让他获得了众人的广泛认可。就连史官司马光都说,李世民取代李建成当皇帝,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李渊剧照)

  李世民曾修改史书这一点,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后世学者们的普遍认同。

  李世民修改的部分,一是表明他父亲曾多次想传位给他。二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性格乖张,品德败坏,能力缺乏。三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是逼不得已,是一种“正当防卫”。

  可以说,李世民所做的修改是比较彻底的,我们现在几乎很难通过史料,完全了解当时的情况。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因为李世民后期的良好表现。如果他在当皇帝后,表现极为糟糕。那么,他修改史书一事,肯定就会被后世反复追究。而因为他表现良好,因此后世也就不在乎他是不是有过修改史书的行为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

  历史有时会惊人的相似。隋朝的晋王杨广为谋取太子之位,与太子杨勇明争暗斗,终致太子杨勇被废。杨广继位后,假拟文帝杨坚诏书,赐死了杨勇,除去了心腹大患。杨勇的子嗣也遭到流放,后来大多被杨广杀死。二十多年后,这一幕再度上演,只不过剧情更加扣人心弦,更加血腥。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奉诏入宫。就在前一天,秦王李世民给老爹李渊上了一道密折:建成、元吉后宫。老爷子一看,震怒不已。是啊,这项帽子可是谁也不想戴。李渊立马下令他这两个儿子明天进宫面圣。次日,李建成、李元吉途径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的伏击。李建成被老弟世民一箭毙命,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杀。随后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请求李渊下令将军队交由李世民统一节制。事由至此,李渊又能怎样?只有照办的份了。于是,太子和齐王的军队很快就放弃抵抗,鸟兽散了。玄武门兵变平息了,可是流血并没停止。一切都在按李世民的既定计划进行着。

  解决了两位弟兄,搞定了他们的军队后,李世民来到宫中与恍如隔世的老爹李渊抱头痛哭。这时的李世民应该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吧!他是笑在最后的人,但李建成、李元吉毕竟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但杀戮并没有结束。短暂的悲泣之后,李世民收拾好感情,快刀斩乱麻,他还有许多重要的善后工作去做。

  首先,他要彻底地翦除异己,斩草除根。李建成、李元吉心腹大患已除,他们的子嗣也要马上消失。当天中午,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便全部被处死。李建成有六子,一子早夭,另五子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均被处死。李元吉五子李承业、李承奖、李承裕、李承鸾、李承度也全部被斩首。因为李建成死时年仅三十八岁,李元吉也只有二十四岁,他们的儿子年龄都很小,有的才只有一两岁,也被赶尽杀绝。脑补一下,画面不忍直视啊!

  对于太子和齐王的旧人该如何处置呢?尉迟敬德这个粗人这时提出了不错的建议。他建议赦免这些旧人,为我所用。是啊,这样的杀戮,也不利于维稳啊。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象魏征、王珪、薛万彻等这些太子的旧人,日后也成了贞观朝的牛人。

  善后工作稍稍有点眉目,最重要的工作便提上日程。那就是立李世民为太子呀,团队努力的阶段性目标不就是这个吗?

  玄武门兵变三天之后,也就是六月七日,李渊诏告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做了太子后,李世民开始名正言顺地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

  六月十二日,李世民拟好了干部任免名单,送给老爹李渊,李渊象征性地签名同意。李世民的亲信被安插在所有要害部门。

  太子宫由宇文士及执掌。长孙无忌、杜如晦、高士廉、房玄龄等分任太子左庶子及太子右庶子,总揽太子宫政务及日常事务;

  大唐军队的兵权也牢牢掌握在李世民手中。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等在军队出任高官;

  内阁管理层中,吏部尚书由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担任;兵部尚书是杜如晦;尚书令是房玄龄;萧瑀任左仆射。

  这样,军中、朝廷、太子宫都是清一色的李世民的人马,李世民抢班夺权成功,老爹李渊彻底被架空。李世民就等正式登基的一天了。

  武德九年八月八日,李渊下诏退位,由李世民继位。父子俩虚情强意地推让了一番,李世民装模作样地半推半就。

  八月九日,李世民历经刀光剑影,终于在东宫显德殿荣登大宝,时年二十八岁。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智囊团精心策划的“阴谋”。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高超的政治阴谋↑

  李世民能够赢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其实有点侥幸。假如李建成听从李元吉的建议,按兵不动,不入宫,只派人去打听宫中形势的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无法成功。

  因为,李世民带着亲信九人和极少数的士兵在玄武门设伏,他拖不起,一旦李建成不出现,李世气好的话,只能仓皇撤兵,另想其他办法,运气不好,会被别人发现,走漏风声,别说对抗李渊了,就凭李建成太子府的兵力,李世民都绰绰有余。

  可惜,李建成过于盲目的自信,觉得宫中都是他(或者李渊)的力量,李世民闹不出什么事情来,最终导致惨死。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如何收场,李世民及其智囊团早就筹谋好了,并且坚决的执行了原先的计划,具体如下:

  派尉迟恭率领卫兵把李渊变向软禁起来,当尉迟恭穿着一身是血的铠甲(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尉迟恭亲手砍下了李建成的脑袋),率领杀气腾腾的士兵走到李渊面前时,李渊及其重臣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乖乖束手就范。

  李世民当然不会和李渊撕破脸,他还要利用李渊的政治能量。六月初七,唐高祖李渊正式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待李世民政治布局完毕,八月初九,李渊实行禅让,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得到了皇位。

  宫闱秘史真相是什么,就要看胜利者怎么编造书写了,尉迟恭把玄武门之变解释为——秦王因太子和齐王叛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现在派我来保护你们。

  李渊怎么会信,太子造反那不是脑子进水了?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时候太子府的部队还在和秦王府的部队厮杀,尉迟恭请李渊下旨,命令各军听从秦王处置。

  如此一来,舆论和政治环境迅速缓和稳定下来,太子府部队完全失去了斗志,放下武器投降了,李世民占据了绝对主导位置。

  当然,为了把戏做足,李世民待形势稳定后找到李渊,上演了一出哭戏。

  后世许多人都指责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杀戮太狠,主要是指李世民把李建成的六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哪怕其中年幼的才两三岁。

  可他们要是对比其他皇权之争,会发现李世民已经算是尽可能心慈手软了,李世民斩草除根,彻底消灭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代翻盘的可能,但却没有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

  ↑李世民极为宠爱李元吉的王妃杨氏↑

  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五女和李元吉的四个女儿在以后都获得了县主的封号,并且大都嫁给了名门大族或功臣之后,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甚至得以陪葬昭陵。

  李元吉的王妃杨氏还被李世民纳入宫中,并给李世民生下了皇十四子曹王李明,并且,曹王李明还被过继到了李元吉的后嗣,可以看出李世民内心愧疚和补偿的心意。

  除此之外,杨氏还和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的生母一起抚养归仁县主。可见,李世民对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人是在绝对政治理性下,非常克制的进行了杀戮,当然,李世民这么做依然是残忍的,但相比历史上无数次满门灭族的悲剧来说,李世民的做法仍然是了不起的。

  武德九年七月初十丙申日(8月7日),世民颁布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

  这说明,李世民对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属,基本上都是抱着包容的胸怀,纷纷予以重任的。

  ↑薛万彻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却最终死在长孙无忌之手↑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薛万彻,另一个是魏征。

  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带领东宫府的士兵反扑秦王府,差点把秦王府拿下,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派人拿着李建成的首级赶来,薛万彻和手下士兵全无斗志,逃亡到了终南山。

  李世民登基后,不计前嫌,不但重新启用薛万彻,还在以后把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薛万彻。薛万彻以后战功累累,证实了李世民的用人之明。

  至于魏征,李世民不但不计较他之前屡次劝说李建成早点下手,反而重用魏征,并赢得了魏征的忠心。堪称君臣典范。

  总而言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善后措施,杀伐得当,处置极为出色理性,把一场大唐帝国王位继承之战的惊天危机化作春风细雨,几乎没对大唐帝国产生负面的动荡,堪称政治才能的巅峰表现。

  事实上李世民一辈子都没有完成善后。

  对善后的问题,强烈推荐一本小说《兰亭序杀局》,脑洞真的很棒,也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正经点:

  玄武门之变登基,其实埋下了三个隐患:

  1. 皇帝还能不能更加喜欢有能力的儿子?对李世民来说,这个问题就不简单了,九子夺嫡,大家只要能争取到李世民欢心,就有当皇帝的可能。这在李世民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这件事变成了可能。于是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

  2. 嫡长子继承制度还要不要继续进行?

  既然对李世民可以因为自己的战功,因为自己更得李渊的喜欢,因为自己的武力谋反就可以成为皇帝。于是太子李承乾肯定坐不住了,他也需要和其他的皇子争宠。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太子的地位根本不稳。各种皇子虎视眈眈,下套耍阴谋,李承乾怎么办呢?后来李承乾就被逼谋反了。

  3. 大臣扶持皇子的方式变了。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天策府的那一群人,他们既然可以扶持李世民上位,换个人扶持又会怎么样呢?

  好像也没关系对吧?

  所以我们看到,李世民的儿子特别喜欢谋反。李泰、李佑、李?、李贞……甚至李承乾。

  当年凌烟阁的功臣最后也参与了谋反。

  所以恶的念头一旦开启了,想扶正?基本没影子的事。

  就好像一个人一旦块钱赚习惯了,想回归过踏踏实实的生活?

  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有写岸是说上就能上的?

  玄武门之变的逻辑起点是李建成的那杯毒酒。李建成让李世民喝了毒酒,亏得李神通把吐血的李世民背回秦王府,否则李世民已经完蛋了。从这时起,兄弟二人再没有回旋余地,只能有一个活着。

  第一,收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宫的罪证,直击李渊痛点,以此确定李建成和李元吉会同时被召入宫,保证一网打尽。

  第二,买通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如果李建成的部曲攻打内宫,守将可以抵挡敌军,赢得斩首作战的时间。

  第三,保证尉迟敬德、程知节和秦叔宝等金牌打手跟随自己,确保一定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第五,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派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火速赶到李渊身边,控制皇帝的一举一动,再由萧瑀和裴寂等劝说李渊不要反抗,顺其自然即可。

  第六,局势稍微稳定,立刻斩草除根,灭光李建成和李元吉势力。

  第七,等待局势稍定,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

  整个玄武门之变其实是秦王府策划的一整套危机预案的实施,核心人物就是房玄龄、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虽然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小波折,但总体都在秦王府智囊写好的剧本中,堪称谋嫡之战的模板。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小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想想若自己是李世民,自己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怎么处理善后呢?是一不做二不休的顺便把李渊也干掉?还是自己这时候又变成“乖乖”儿子马上去找李渊认错,亦或是直接逼宫自己立马当皇帝等等。这些各位朋友如果真的想学历史,就可以好好的想一想。下面我们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来看看李世民的做法。

  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事变之后,李建成一方将士就想了一个“围魏救赵”和“釜底抽薪”的方法去攻打秦王府,但是李建成、李元吉还没有等到自己的人攻破秦王府就挂了。

  尉迟敬德见到李建成的势力攻打秦王府,就立马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去威慑这些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马,这些残部一看主子都挂了,立马就没有了信念四散逃亡去了。

  李世民在解决完自己大本营秦王府的危机之后,就让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的去见李渊,告诉李渊太子、齐王作乱已经被我诛杀了。李渊这时候也聪明,把皮球踢给裴寂等诸大臣,问这件事该如何处理。萧禹、陈叔达二人也很聪明见机就立刻表明立场,说太子、齐王当诛,秦王当立。李渊听完说道这正是他想了很久的事情。

  这时候尉迟敬德就见机问李渊索要兵权,得到圣意来把李建成的残余势力给肃清,李渊也答应了。

  李渊见到大局已定,就召见了李世民。李渊直接对李世民说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已经是在明着告诉李世民我对你的信任已经在动摇了。李世民连忙“跪而吮上乳”,并且久久的大哭,表态自己永远都是李渊的儿子。

  之后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都被杀掉,有些人还想把李建成、李元吉的残余都杀掉,被尉迟敬德给制止了。这时候李渊也放开了国事的把控,将其交给李世民处理。

  随后李世民就当上太子到登基做皇帝一切都很顺利,当上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广纳谏言,造就贞观之治,以此来淡去玄武门之变的存在,这就是皇权的残酷。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其实处于劣势,在斩首行动成功之后,他急切需要安抚三方面的势力——唐高祖李渊、 太子和齐王的余部以及己方的论功行赏。

  而这三步,李世民走得都相当稳当。

  第一步,见李渊 正名分

  这一步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此次政变善后的关键一步。

  在当时,李渊对于此次政变是懵逼的。李世民需要一个人去告知李渊,政变的结果。他选择的人,是一身戎甲,杀气腾腾,曾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人头,浑身鲜血的尉迟恭。

  可以想见,当时还在湖上泛舟的李渊,对于突然闯入的尉迟恭,是怎样一种胆战心惊。

  当得知政变经过之后,李渊迅速做出来了决定——事已至此,选择支持李世民(李渊的心里未尝没有嘀咕,如果不答应这杀神难道就不敢弑君吗?)。要知道这个时候,太子的兵马正在报复性地猛攻秦王府,这个时候李渊的态度,决定了整个政变后续的走向,厮杀的长安也能迅速安定。

  在获得李渊的认可之后,李世民才来到李渊面前,嚎啕大哭不止。这已经是表面功夫了。除了史书面子上好看一点,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步 诛亲侄 赦重臣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他们留下的家属和文武势力怎么办?李世民的选择很清楚。

  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属,李世民选择的是斩草除根,百余人全部被诛杀,后来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了他们的名字。嗯,还有他们的女眷,全部没入宫中。

  而对于太子和齐王留下的文武势力,他选择的是接纳。

  其中,武以冯立、薛万彻为首。这两个人有多牛逼呢?前面说到太子兵马的报复性攻击,就是以此两人为首。当时李建成被杀,他所带的兵马逃散,冯立就带人攻击玄武门,还杀了敬君弘,这个时候其实他已经知道己方已经大势已去,所以他在来战之前才说:“哪有生受(太子)的恩,在他死后就逃走的道理。”而在杀了敬君弘之后,他才说,可以稍微报太子的恩德了。于是,扔下兵器逃入荒野。

  另外一个薛万彻,则更狠,你杀太子,我就杀你李世民全家,看到攻不下玄武门,直接去攻击秦王府,如果不是这个时候尉迟恭拿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赶到,薛万彻手下的人都跑光了,李世民一家我看也讨不了好。

  就是这样两个人,李世民都选择了接纳。薛万彻知道自己闯的祸大,躲得最久,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抚。当然还有谢叔方,懒得打字了。

  文官就是以魏征为代表的文官。在后世,很多人都说魏征敢谏,太宗善纳。其实个人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做了大半辈子的戏。魏征其实是太子的亲信,李世民要他这个牌坊,向世人证明我做的很不错,我胸怀宽广。魏征心里其实也很明白,所以愣头青一样总是跟皇帝作对,是的,他是镜子,也是鞭子,更是一个虚拟对手。然后两个人装着装着,装了一辈子就变成了千古君臣。然而,魏征死后,李世民甚至亲自推倒了为魏征写的墓碑(侯君集谋反一事另说),可见,这两个人都知道彼此需要什么,又都在互相忍让,只是最后李世民绷不住了而已(打辽东失败后李世民又把碑竖起来了,人才)。

  在把太子和齐王这些文武大臣安抚之后,政局迅速稳定下来。后来他还专门下了一个命令,以前和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一律不许告发。

  第三步 封众臣 高祖禅

  然后就是对秦王府重臣的封赏, 秦琼、程知节、尉迟恭都封为大将,高士廉、房玄龄封宰相,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为吏部和兵部尚书,还有杜淹、封德彝等人,也得安排在重要职位上,可以说,迅速掌控了军政大权。

  在这之后,就是紧锣密鼓的禅让程序了,先是李渊给裴寂写信,暗示自己要退位,随后撤销了李世民的太子(从当太子到被撤销,拢共也就22天),准备让他登基。再然后就是喜闻乐见的李世民推辞,高祖不许,在父亲“慈祥”的注视下,我们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基了。

  总结一下吧,曾经看到一个问题,君主为什么不把权臣杀了然后一了百了?其实从李世民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哪有那么容易啊?首先你要能迅速获得认可,平定政局,否则就是自己一家都被杀红眼的敌方士兵的报复行动给干掉,想想乱兵是怎么杀何进的?

  其次,杀完人之后不是了局,关键是如何迅速安抚权臣留下的政治势力?他们会担心会不会政治清洗?你则会担心他们会不会反叛?拿什么来保证你们之间能和平共处?军队啊!!话说皇帝能迅速掌握军队,谁会甘心做傀儡啊?

  杀完权臣之后,你有没有一个完整而强有力的班子去迅速填补权臣死去后的政治空白,否则国家依然会处于动荡之中。

  看懂了这些,也就能明白李世民则一路走来,如何的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