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忽然最近发现今年35岁后的技术工作者,找工作的特别多!对于他们后半职场怎么度过?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别危言耸听了,我就是一名技术人员,今年37岁,没有失业,也没感到危机,简历已屏蔽了N多年,还时常收到猎头和招人单位的电话。部门里还有两个比我大的工程师,其中一个40岁,另一个42岁,也时常受到朋友邀请叫他们过去一起共事,前些天40岁的工程师只请了半天假出去,跟朋友见了个面,谈笑风生地喝了一会茶,就拿到了一个不错的offer,收入立马提升了30%,请问危机在哪?

  我有一个叫“全球XX工程师联盟”(请忽略这个牛逼的群名)的微信群,现全群已满员,只要有人在群里面说一句要找工程师工作,立马就有一大波人私信联系你,不问年龄,不问学历,只问经验和能力,如果你有经验和能力,只要你愿意,最快在明天就可以到新公司上班报到!这就是技术人员的紧缺程度和抢手程度!

  为什么有人说35岁的技术人员很难找到工作?为什么有人会问35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在职场中怎么度过?

  容我说句狠话,很可能就是因为35岁的你能力低、人品差,先别生气,容我细细道来。

  一、能力低。我所说的能力低是指相对的能力低,是相对你这个年龄而言的能力低,并非绝对的能力低,35岁本应该具备的技术能力你却没有,但你却要求着人家35岁技术大牛一样的薪资待遇,那当然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35岁应该具备怎样的技术能力?其实,属技术范畴的领域非常广,也不好一概而论,我就以一名制造业公司的设计开发工程师为例介绍一下,我认为至少包括几方面主要能力:

  1、具备比较全面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从新技术预研究、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项目开发过程管理,以及开发过程中常见技术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案,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独当一面的能力。

  2、具备为公司设计研发出高质量、高颜值、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先说质量,质量的源头就是设计研发,而不是靠检验而来的,如果你的设计研发能力强,就可为公司做出高质量产品打下基础。再说高颜值,就好比你去买手机,其中一款手机外观漂亮、手感好,另一台像块砖头,但功能强大,那你会去买像块砖头一样的手机吗?当然是没人买的。最后说低成本,低成本对于公司来说也非常重要,在传统制造业做产品不同于做火箭和人造卫星,是有很严格的成本要求的,也只有用低的成本把产品实现,消费者才容易接受,公司才有足够的利润,这些产品才有机会成为爆品。这就是具备设计开发出高质量、高颜值、低成本的产品能力的重要性。

  3、具备过硬的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师设计出产品后,最终是要将产品大批量生产制造出来的,从产品立项到产品批量生产之间,有一个严谨的开发过程,这个开发过程就是ISO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符合ISO体系下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项目开发,就是非常考验工程师的功力的,一个功力深厚的工程师可能4个月就完成一款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而一个功力不足的工程师很可能要一年,而且还问题百出,这就是项目管理能力强与弱之间的区别。

  二、人品差。职场中确实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的人品极差,喜欢阳奉阴违、喜欢打小报告,还有一些人不讲信用,有的借钱不还,有的甚至每次吃完饭结帐的时候就借机上厕所这种事都干得出,这种人品差的人,所做的丑事一旦传出去,哪怕能力再强也是没人愿意要的。

  说到能力和人品,我不得不抛出职场个人品牌价值这个概念,我认为,职场个人品牌价值=能力+人品,一个个人品牌价值高的人,其能力强是公认的,其人品优良也是公认的,这样的人即便已过35岁,如果想换个工作也是分分钟的事情,根本无需上网海投简历、根本无需过五关斩六将般的面试,往往只需朋友一句话就可推荐成功,所谓的面试,也就是在喝茶中、谈笑风生中完成,就如同文中那个40岁的工程师一样。

  如果35岁以上的你,具备了35岁该有的技术能力,再加上有不错的人品,那何惧什么35岁现象?何惧什么中年危机?只会让这些所谓的危机都通通见鬼去!

  我也是一名技术工作者:虽然名下有家注册近十年的小公司,一家去年注册的新公司。

  但这十几年,内心一直认为自己在买技术! 我很庆幸2008年刚来上海时,没有将就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单枪匹马在陌生的上海创业,用自己的特长,做着无本生意卖技术……

  目前闲不下来,总结下,作为技术的自己走到今天,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技术精通(27岁创业前呆过十家公司,精华部分我基本吃透了,待遇差就学点技术保本……)

  2、有二年多IT互联网网站编辑经验,营销、推广自己,有很清晰的思维和思路,经验这东西:自己总结出来的……

  3、真正的“农二代”精神:吃苦耐劳比一般人强,你们信吗?我现在每天开着电瓶车,风吹雨淋一天在上海转近百公里……

  4、认认真真做事:十五年前混过一年多日企,不管是工作态度、工作任务,真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吸取经验的。

  5:诚信:国内电脑城套路多多,但我没在电脑城工作过,但感觉这些人被骂“奸商”,并不过份。做这么多年:客户除了说我贵,从没说我坑的……

  价格明明白白告诉别人,选择权不在我。但如果选择我:工作尽全力去做,售后尽全力去维护,出现意外费用超支亏本:自认运气差……

  很多时候:创业就是做人!

  技术人员有技术,利用一些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聊聊技术,找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内容,吸引需要你技术的人,产生价值,也是不失为一条创业创新的路……

  不要怕写不好,每天写每天练,每天都会在进步……

  我35岁换的工作,深有体会!人生35岁是个坎。

  35岁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坎!35岁之前可以去拼,去奋斗,35岁之后拥有更多的家庭包袱,发现一夜之间父母已经老去,啥都干不了了,需要子女照顾,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家庭有很稳定的大额支出,这就导致人的角色彻底转变了,由很多人支持你变成了很多人需要你!这个转变对一个35岁的人来说,就是压力!一种无可替代的压力。

  35岁之前,领导更看重你,有天赋,能努力,是将来的公司的重要培养对象,关键还能闹情绪!所以企业有荣誉也照顾年轻人!而且他们还是替代35岁员工的主力,公司看他们看的是未来,自然很看重。可是部分老员工就不一样了:工资高,臭毛病多,不服从管理,拿自己太当盘菜。关键这么长时间也不提辞职,那肯定是不会走了,既然这样,所有利益荣誉就与你无关了。所以35岁时要承受的起这种心理落差,承受不了自然就辞职找工作了。

  如果在35岁之前没有走到你想要的位置,占住你该占住的地盘,下半生不离职就只能接受平庸化了,以后别人看你就是员工,就是普通人,人生就会灰暗下去!升职加薪与你越来越远,你会看到一拨一拨的年轻人,爬到你头上,对你颐指气使,接受的了就接着干,接受不了只能换地方了。

  随着压力增大,心态转变,地位变化,35岁对人生都是巨大的考验,很多人后知后觉,到了35岁才感受到人生的威胁,接受不了平庸化的现实,只能重新找工作了!

  我55了,还写代码,还工作在第一线,哪里需要去哪里,还是有技术在身,心里踏实些。

  去年和今年好多都辞职了,也不知道干啥去了,厂里工资低关系户太严重了

  拿个别精英来举例没意义。首先声明,我自己是过了这个坎的人。职业危机离我还有段距离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有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才是社会的主流。可以让他们的职业生涯到顶了,但是不能让他们没工作,没饭吃。现在很多企业一看到35岁就不收简历了。社会舆论也是跟着起哄,宣传什么35岁就没人要之类的。这让大家伙怎么安心过日子啊。还说什么要拉动消费。中年人失业,年青人工资低,你上哪儿拉动消费去?

  真这样下去年青人就会想,反正35岁就没工作,还不如及时行乐呢。就去送外卖,直播,还有就是三和大神。中国一方面说要实业立国,一方面又在放任这类事件。不给大众吃个定心丸,反而贩卖焦虑。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怎么活啊?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让精英能够发挥,能够发达,能够暴富,同时也要让普通人安稳的过完一生。

  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结构性失业与技能型工人短缺并存”的现象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很多的传统行业也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从央企到民企都在讲创新,抢转型,所以对于现有人才或技术工作者的需求其实是很旺盛的,至少问答所提到的“今年35岁后的技术工作者,找工作的热别多”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我们在职场中是否能紧随公司战略提升自身能力,在工作5年之后的舒适区中保持自律与成长。

  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或拉伸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舒适区很好理解,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而且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

  学习区是指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比如,学习中接触另一个专业的书籍,工作中做一个新的项目。

  恐慌区即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比如让不善演辞的你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从事一些你从未经历过的极限运动。前文提到的表姐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就有点接近恐慌区了。

  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区域,他们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脱离舒适区。

  提出“舒适区”概念的发展心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怀特也认为,仓促地跳出舒适区,人们会感到非常多的不适应,甚至焦虑和压力。这反而不利于成长发展。阿拉斯代尔·怀特认为:真正的成长大多发生在舒适区的边缘。

  从简单的事情开始,站在在舒适区的边缘,积极拓展你的舒适区。作为技术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在舒适区去摸索最新的技术,根据公司的战略调整去研究所匹配的技术,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有句话说的好,真正的高手总是在舒适区里自律。

  反思,如果我们到35岁才来考虑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点晚了,如果在你工作3-5年陷入“舒适区”时就能及时认识到危机作为调整,相信也就能更从容的应对变化了。加油吧少年!

  欢迎关注@厦九九,上市公司品牌总监,头条号职场领域签约作者,写作培训师,《撑过去,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每天分享职场、个人成长和写作干货。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03529918203953678/?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0954284&req_id=20210619222443010021042096948FCF0&group_id=6703529918203953678

  不是说35岁以后能力不足了,恰恰相反,35以后能力经验都比年轻人强很多很多,问题是,国内的大多企业都是这些年刚出现的创业型企业,本身压力就很大,都有倒闭的可能,用工成本又很高,怎么办?只能压榨员工了,加班就是一个最好的剥削方法,35岁以上,都结婚了,有孩子了,谁有时间还天天加班呢?并且还拿着高收入,不裁你才怪!

  35岁的年纪,大多时候已经从事管理了,早已经和技术脱离,现在公司竞争的是技术而不是管理,主管之类的待遇相对高,他们又不能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因此当经济出现衰退,他们会成为被裁对象,这时候再出来找工作,很累,因为他们的年纪到了瓶颈期,他们的技术又退货了,学习能力又退化,所以他们找工作很难.所以做好转行的准备.

  从我13年的职场经历来看,我觉得35岁技术失业是一个常态,避免的最佳办法是:“创新&转型&创业”。

  35岁以后还需要去网络上找工作的,一方面是行业已经饱和,另外一方面,新技术的迭代导致你的技术已经过气,所以思维要迭代,去改变,去跟得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只有3个办法,下面一一给你梳理下:

  就楼主提到的技术举例,我来说下互联网技术,现在技术行业迭代很快,现在慢慢接轨AI,很多原本的技术慢慢就被替代了,所以可以尝试学习最前沿的AI结合自身的技术功底,做出新的创新,这是一条迭代的道路。

  技术迭代对你来说,因为需要不断的迭代,你希望思考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可以尝试转型,一般来说,技术转管理或者运营,会比较多,但是最好你需要结合自身的职业优势,合理的去做好转型的道路。

  你整合资源的能力特别厉害,综合管理能力也比较厉害,你可以考虑自主创业,整合行业的精英,走出一条技术型的企业,同时不断的服务好客户,做出一条差异化的竞争路线,稳妥的转型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35以上的技术道路一般以上几种,具体结合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合理的去规划,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不断去挖掘出来,创造更大的价值,祝你好运!

  欢迎私信给我留言你的职业困惑,或点赞,转发,【关注我】 ,查阅更多的原创干货回答和文章!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