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阳朔西街传统建筑的保护整治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

  碧莲峰

  【唐】沈杉

  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阳朔县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作为广西桂林的国际旅游名镇,这里仍较为完整的保留着少量的明清建筑和大量的民国时期建筑。

  阳朔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古城,奇峰倒影,山水秀丽。

  西街东口靠近古城墙的南城门,过去漓江客船均停靠碧莲峰下老码头,上岸客人穿过古城门必经西街。仅9米宽的西街自古便是阳朔繁盛的商业街。

  阳朔多处历史建筑都分布在西街两侧及附近。这些古建筑对西街和阳朔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具有极高的影响。

  西街是阳朔古城的客厅,也是阳朔的历史门面,还是阳朔最早的公共活动中心。

  唐代以来的寺庙、文庙、武庙、祠堂、亭阁、书院、读书楼、会馆、纪念堂、教堂等公共建筑都集中在西街街区。所以西街的建筑是保护西街的主体与核心。

  西街及其附近的历史街区,重在恢复,而非改造。

  不能把历史风貌“改造”得面目全非,只能依照历史文脉进行整治。

  这里原有的风格是“小青瓦、白粉墙(部分为暗红色木板墙)、吊脚楼、花格窗、石板路”。沿街多是底商搂住的二、三层小开间“民居式”传统商业建筑。

  保护西街的建筑风格就是保护阳朔的历史文脉。西街的整体保护原则就是,保持西街的本土文化,绝不加入人为的所谓“风格创新”,破坏西街的本土特色。

  建筑屋顶

  历史上的西街建筑都是小青瓦屋面,以一、二层为主,局部三层的民居式商住建筑。凡是平屋顶的建筑,一律改为小青瓦坡屋面。凡是琉璃瓦的,也一律改为小青瓦,其它凡超过四层的部分,也都一律拆除。

  披檐、窗眉、雨棚

  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为保护外墙,对防雨、遮阳等功能要求很高。在使用披檐方面十分巧妙、灵活,也使民居建筑发展为丰富、成熟的建筑美。在西街整治中,广泛采用了增设披檐这一传统作法。

  在建筑立面上,适当增设小青瓦披檐,使得传统特色得以展现。根据造型设计,在部分窗户上作披檐窗眉处理,与小青瓦坡屋面产生呼应,是构成传统特色的重要方法。

  建筑墙身

  西街传统建筑的墙身有两种类型:一是木结构的暗红色木板墙身,另一是砖木结构的白粉墙墙身。

  门窗均是西街风格的木门木窗,木花格。出挑阳台与外廊均为西街风格的木柱,木栏杆,木花格。有少数西街式马头墙建筑。这些元素,就形成了建筑墙身的“西街风格”。

  外墙一律改为涂料式白粉墙或木装修外墙面。底层商业门面立柱和外墙面,因人体接触较多改为贴石材饰面。与青石板路面产生天然石材的呼应。

  部分只有窗户而无阳台的建筑墙身,外观过分单调,在外墙上适当加贴木花格修饰,形成阳台的造型。

  西街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建立在保持街区传统特色和改善居民生活的基础上,并有针对性地分类整治。

  保存

  对西街上最能体现民居特点,彰显历史风貌的建筑予以“修旧如旧”,原样保存。

  保留

  对具有民居特点,但存在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的建筑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保持外立面不变,改造其内部空间,并对结构重新设计处理。

  整治

  对建筑造型或外墙饰面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采用“更衣换帽”或“量体裁衣”的方法予以整治,使建筑在造型、尺度、材质、色彩等方面与西街古朴、亲切、小巧的风格相一致。

  兼容

  在保护民居传统风格的同时,保留个性鲜明、风味独特,因东西方文化交流而具有多元文化品质的室内装饰。

  整治后的西街,人流如织。西街的整治,由于经济效益明显,阳朔的声望也得到提高。如今在古城区内再整治“五街一巷”。并在西街旁又建了一条“新西街”。在印象刘三姐景区旁,再建了一条“东街”。虽然后整治的街道不如西街好,但在历史街区内形成了几条“旅游街道环线”,减轻了西街的部分人流。

  西街受到中外游人的偏爱,爱的就是西街的这个“土”字、“本土文化”、地方特色”。所以“土街”反倒被称为“洋人街”。洋人街的意思就是“建筑土,洋人多”。不管多么拥挤,国际国内游人总还是要去“挤西街”,要去享受“西街氛围”。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