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老师好,请教下国产的cvt和日本汽车的cvt有什么区别?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日系CVT和国产的CVT最主要的区别是:日系一般采用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而国产邦奇CVT,从结构上采用多片离合器传递动力,奇瑞的CVT和日系一样,采用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

  邦奇CVT 1972年成立于比利时,1975年被沃尔沃收购,1998年被德国的采埃孚收购,2007年,在南京成立了邦奇变速箱有限公司,主要供应国内的吉利、海马、江淮、比亚迪、长城、长安、北汽等。

  奇瑞CVT 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研发,其主要结构和日系是一样的。都是采用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

  日系的CVT主要的供货商就是Jecto捷特科,主要供货给日产、三菱等公司,丰田的CVT是爱信提供,本田的CVT是自己研发,斯巴鲁的CVT也是自主研发,顺便说一下,实际上Jecto的第一代CVT的技术是来自斯巴鲁,上世纪90年代,斯巴鲁把CVT技术卖给了Jecto。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邦奇CVT还是日系的CVT,CVT的钢带或钢链主要是由博世和舍弗勒提供的,目前只有本田的钢带是自己生产的。国产CVT和日系结构上的区别

  CVT的基本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多片离合器&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组+锥轮钢带组成。

  日系的CVT一般采用液力变矩器来传递动力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输入轴和前壳体焊接在一起,发动机输出轴转动,驱动泵轮,变速箱油在泵轮的带动下经过导轮喷射到涡轮上,驱动涡轮转动,在起步和大扭矩输入、换挡时,是没有刚性连接的,这样可以缓冲振动,当液力变矩器泵轮和涡轮转速相近时,会形成一种耦合力,此时液力变矩器内部的离合器锁止,发动机、变速箱通过刚性连接,以降低油耗。液力变矩器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早期的AT和CVT大部分都使用液力变矩器进行动力控制。

  而国产车匹配的邦奇CVT主要用多片离合器进行动力传递

  多片离合器的实际的控制原理等同于手动档离合器,利用电控多片离合器的半联动状态消除振动和转速差,为了降低振动还会采用双质量飞轮。如下图所示,发动机动力经过多片离合器通过半联动状态,逐渐控制压紧力,使变速箱和发动机的转速同步。

  基于多片离合器和液力变矩器的CVT在驾驶感受和可靠性区别

  无论是多片离合器还是液力变矩器,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转速差、缓冲振动、控制动力的通断,一般来说,多片离合器需要利用半联动状态去控制动力,那么在低速起步、急加速时的平顺性会比采用液力变矩器的CVT略差一些,会产生抖动或闯动感,但是油耗可能会相对低一些。

  从稳定性角度来说,液力变矩器基本上是免维护的,只需要定期更换变速箱油和变速箱滤网即可,而多片离合器在长里程使用以后,有可能会因为磨损而需要更换摩擦片。当然,多片离合器在CVT里面的作用仅限于起步和变更行驶方向(D、R)时使用,一旦完成起步,多片离合器结合以后,就不再产生磨损,此外,在城区拥堵环境,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时,需要反复起步的环境,液力变矩器的方案明显要优于多片离合器。因为液力变矩器基本上无损耗。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国产的邦奇CVT不采用液力变矩器,这主要是成本原因,液力变矩器的专利在日本人手中,购买液力变矩器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出于竞争的考虑,日本人也不见得会卖给你。

  CVT的变速箱优点:

  CVT变速箱的优点是省油、平顺,由于CVT没有物理档位,不会限制发动机的转速,这样就允许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功率输出转速,打个比方,一辆采用6AT变速箱的汽车时速在50KM/H时,档位工作在5档,在60KM/H时会升到6档,那么当汽车时速在50-60KM/h之间,汽车的时速变化只能依靠发动机转速提升去改变,传动比不是最佳,发动机油耗会相对较高,而对于CVT来说变速箱的传动比是根据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实时改变的,发动机始终平稳工作在最佳功率输出区间,此外CVT在改变传动比时动力不中断,而AT变速箱在换挡时动力需要中断,这就是CVT省油的原因。而由于CVT可以持续的输出动力,因此CVT的加速能力也并不弱,在2012年斯巴鲁森林人STI 匹配CVT变速箱、2.0T涡轮增压发动机0-100的加速时间就达到了5.6秒,而同时代的大众途观的加速成绩要8秒开外。

  CVT变速箱的缺点:

  没有任何一种变速箱是完美的,CVT变速箱的缺点是加速感差,瞬间扭矩输出不够,尽管目前钢带的最大可承受扭矩已经达到450牛米,足可以承受主流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实际上斯巴鲁已经把CVT匹配到2.4T涡轮增压发动机上。由于CVT采用摩擦传递动力,为了避免打滑,CVT在急加速和大功率输出瞬间会通过TCU限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以避开瞬间的大扭矩输出,这样就可以避免打滑。

  CVT变速箱不允许打滑

  很多人一提起CVT就嗤之以鼻,认为容易打滑,实际上随着电控系统的不断完善,CVT的打滑的情况早已经不存在了,一台正常行驶的CVT是绝对不允许打滑的,一旦打滑就说明CVT的控制系统出现了严重故障,而CVT的设计使用寿命也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只有“30万公里”,仅博世的钢带销售量已经突破1000万条,一些十几年几十万公里的采用CVT的“老爷车”仍然在路上跑。

  驾驶CVT车型的注意事项:

  由于CVT变速箱采用摩擦传递动力,而这种摩擦是利用液压控制锥轮压紧产生的,因此驾驶CVT车型时在挂挡起步时不要急于加速,要等待1秒钟让液压系统控制CVT的行星齿轮组和锥轮到位,等动力接通以后再加速。而在行驶过程中,要注意预判,需要急加速超车时,要先轻踩一下油门让CVT完成改变传动比的动作,然后再大脚加速即可。行驶过程中注意控制油门的稳定性,避免“一缓一缓”的瞬间急加速。

  CVT变速箱更要注意定期更换变速箱油

  由于CVT采用摩擦传递动力,而CVT的钢带或链条不可避免的要和锥轮产生一些细微的金属屑,而这些金属屑混合到变速箱油中,会导致变速箱油更容易收到污染,长时间暴力驾驶或大负荷行驶时,杂质生成会更多,虽然变速箱滤网可以过滤掉绝大部分的杂质,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杂质是过滤不掉的,变速箱油中一旦含有过多的杂质就会导致阀体关闭不严、动作延迟等问题,进而导致顿挫和抖动等故障,而CVT的控制是非常精密的,一旦阀体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液压缸压紧力不够,直接的后果就是发生严重打滑,那么就只能更换钢带或链条。维修成本会大大提升。

  更换变速箱油建议使用循环机,可以一次性更换80%以上,普通的重力换油只能更换40%-50%左右,国产的邦奇CVT由于没有液力变矩器,所以重力换油理论上会更多一些。

  同样是cvt也会有不同,变速箱因为精密程度过高,能够做好的企业并不多,在cvt领域有几大品牌,日本的jacto,比利时邦奇,爱信,也是我们平时在车上见的最多的,jacto主要供应日产,丰田等日系车企,也是做的最好的,其次就是比利时邦奇了,邦奇的变速箱大多在欧美车企以及国产品牌上,爱信的主要供应丰田自家的入门级车型上,因为爱信的6AT太牛了,cvt更像一个小产业,但是爱信也做的不错!

  国产品牌中做cvt最出名的就是奇瑞,现在已经出到第二代,第三代在路上,平顺性表现不错,但是油耗表现并不佳,所以,当双离合来了后,奇瑞也开始用双离合了,毕竟油耗是个大问题!

  说了cvt的背景来说说cvt的结构,因为结构简单,已做,做出来比较简单,但是往往简单的东西做好很难,调教匹配出色更难,这个就是要看车企的实力了。

  所以,别看是cvt就觉得好。

  在试过了各种cvt之后,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就是丰田,本田,和日产了,平顺省油。

  比如丰田做到了模拟10速,而且还为cvt在起步时加了个at的结构,起步更快,更直接。

  国产CVT与日系车企生产的CVT在实现原理方面差异不大,存在差异的更多是一些细节上的技术差异,比如控制逻辑差异、比如动力耦合方式的不同、比如是否引入齿轮传动等等,总之就目前来看咱们的自主CVT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对比日系CVT依然还存在不小的差异!

  

 

  目前全球CVT零部件供应排名前三的是日本的杰特可、德国博世、以及邦奇动力,目前邦奇动力被咱们自主的企业收购、但大部分技术并非自主;除了上述三强之外,咱们自主车企所选择的CVT大部分是由邦奇、万里扬(奇瑞)所提供,而真正可以称作是自主研发的CVT只有万里扬(奇瑞),设计理念与日系CVT几乎一致,但没有日系CVT走的那么远!

  

 

  钢带、钢链的选择

  全球CVT市场钢带供应商是博世、而钢链供应商是舍费勒,当然本田目前也拥有研发CVT钢带的能力、但还做不到全球供应商的产能;钢带所能承受的扭矩容量要低些,目前市面上那些大扭矩容量大CVT、比如日产的那款400nm容量的机器采用的就是舍费勒的钢链;咱们自主CVT当然也是采用这两个供应商的产品,这一点与日系车企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对于钢链、钢带没有必要自主研发,这几乎是全球车企的共识、况且还面临太多专利封锁,所以直接采购来的更直接;因为不是一家供应商控制专利,舍费勒与博世又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所以采购成本并不高;关键是舍费勒、博世态度很好,只要用他们的产品,要授权给授权、要成品有成品,如果需求量大甚至还会合作建厂,所以即便未来的走势也很难再出现研发钢链、钢带的其它供应商!

  

 

  日系CVT走的更远

  相比较之下日系CVT技术更加完善、设计理念也更为成熟,而咱们自主CVT目前还没跨跃出传统思路;丰田为新一代的CVT K120添加了一个低速齿轮,起步、提速阶段利用齿轮传动来完成,而车速起来之后、则再由钢带进行传动,如此的好处在于改善了传统CVT变速器起步疲软、加速无力的劣势,同时又进一步增大传动比至7.50,这款CVT已经具备了比拟双离合、AT的能力;同样杰特可也为旗下新一代的CVT塞入了一套行星齿轮机构;而目前咱们自主CVT所考虑的还没有这么长远、设计理念也不像那些国际大厂那般全面!

  

 

  液力变速器、多片式离合的差异

  其实这方面也算不上差异,日系CVT大多数采用液力变矩器、但也有采用多片式离合作为动力耦合装置的;同理国产CVT比如万里扬旗下清一色都是采用液力变矩器,邦奇所供应的一些CVT采用多片式离合、但全新的产品也是采用液力变矩器;爱信、杰特可生产的CVT皆采用液力变矩器,日系车企只有本田早期的CVT采用过多片式离合,目前也都换成了液力变矩器!

  

 

  国产CVT只有邦奇早期的产品用多片式离合作为动力耦合装置;比如某款车采用的是邦奇VT2变速器,这款箱子早在07年就已经被投产,这种多片式离合➕CVT的形式在调校方面难度很大,尤其是在低速时、离合器反复的连接或断开使得顿挫明显,如果发动机再标定的保守一些、那么这台车的动力表现一定很肉,实际上不少配备邦奇VT2变速器的自主车开起来都不舒服、难开,所以邦奇的一些新CVT产品也开始使用液力变矩器!

  CVT变速器的起步、是关于CVT变速器几个难题之一,采用液力变矩器作为动力耦合装置更为全面、合理,可以让起步变得更加平顺,重点是可以很好的缓冲从地面回传回来的震动、冲击,可以很好的延长传动部件的使用寿命;液力变矩器的优势更多体现在简便、实用、省心、舒适几个方面,但对动力的体现并不理想、传动效率偏低,而多片式离合(AT、CVT用的都是湿式)传动效率要更高一些、且体积可以被压缩,关键是节约成本,可以比液力变矩器节省15%-25%之间的成本;如果调校、匹配到位,多片式离合式的CVT性能表现更卓越,但真正做好的其实很少!

  

 

  自主CVT源头在奇瑞

  最近这些年来、奇瑞逐渐变得没落,实际上在那个自主车企井喷式出现、大家纷纷赚快钱的时代,奇瑞则逆势而为、沉下心来搞自主研发;早在03年时奇瑞成立奇瑞精机,从国外请来成熟的团队进行正向研发,正向研发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干累活,通过一次次尝试来得到所要的结果、且投入大而回本慢;那个时期大部分自主车企追求的是快钱,买来变速器直接使用成本更低、风险也低,再加上那个时代不少车企接受发改委的建议、分享博格华纳的双离合技术,所以咱们自主车企研发双离合的很多、但碰CVT、玩明白的只有奇瑞!

  

 

  实际上咱们的日常路况、与日本的路况比较接近,都偏拥堵;所以双离合、AT变速器都不算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CVT可以说是省油、经济车型的必备变速器,但美好的理念难免被现实带偏,自从汽车领域产采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后,我们对自主研发的漫长周期就产生了抵触、因为直接拿来使用更为简单,更促进了投入资金快速回笼;所以咱们研发CVT的自主车企很少见,虽然这些年来咱们的CVT变速器进步很大,但对比日系车企的CVT还是有差距,这是必然、工业领域从来就没有弯道超车!

  壹车热评,100%原创,谢绝搬运!

  目前国内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研发和制造CVT变速箱的企业只有一家,那就是奇瑞,奇瑞是国内唯一一家,自己掌握了CVT变速箱知识产权的国产车企,而我国其他国产车企所搭载的CVT变速箱,它们所使用的品牌基本都是来自邦奇动力。所以要把题主的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其实就是让奇瑞的CVT、邦奇的CVT与日系的CVT进行比较。

  奇瑞CVT

  奇瑞CVT的生产属于典型的校企合作项目,它是由重庆理工+奇瑞自研项目携手研发而来,研发最初的技术是由重庆理工提出的,他们先找长安寻求合作,但长安没有接受,后才找到奇瑞,并被这个“技术宅男”给发展了下去。不过奇瑞CVT变速箱的最终优化校调,却是由英国的里卡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在CVT的控制策略、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优化和编程技术等。

  因为在这方面,奇瑞与别人的差距还是蛮大的,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的工程师对别人进行优化控制的计算方程,可能都能难去理解,只是不知道这几年在技术方面的差距是否有所减小。

  历史资料就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奇瑞CVT算得上的一款较为优秀和稳定的变速箱,在重庆理工和奇瑞合作后,双方都在自己的技术基础上对CVT的研发进行了彻底的优化,再加上英国公司的技术支持,它很少大规模的出现日系CVT那样的高低温保护问题,也很少有邦奇动力CVT那样明显的顿挫感。

  不过奇瑞CVT也会存在一定的钢带共振问题,但这个问题属于CVT的一种常见问题,只要是非钢链式结构的CVT变速箱都会存在,产生的原因主要由零件制造的误差、材料质量等导致。所以奇瑞CVT虽然实力很强,但也没到傲视目前国内所使用的邦奇动力CVT和日系CVT的地步。

  邦奇CVT

  虽然CVT变速箱产自欧洲,而且邦奇动力也是比利时的一家企业,但邦奇动力变速箱的主要市场却是在中国,可以说目前除了奇瑞以外的其他国产车企,他们所使用的CVT变速箱都是来自邦奇动力,产地是南京。

  之所以来自比利时的邦奇动力最后将市场放在了遥远的东方,主要还是欧洲车企对CVT变速箱所展现的性能并不感冒,这导致邦奇动力曾一度出现破产重组和被收购的情况,而日本本身就拥有非常牛叉的CVT技术,压根就看不上邦奇动力,所以直至中国市场在开始流行CVT变速箱后,这才让邦奇动力重获新生。

  邦奇CVT变速箱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性价比,也就是说邦奇CVT总体上属于价格相对较低,性能也相对可靠的类型,因此邦奇CVT在中国基本属于国产入门级车型里的不错选择。其实商品都是“一分钱一分货”,邦奇CVT虽然便宜,但它在顿挫问题方面的表现,却要比奇瑞CVT和日系CVT更突出一些。在这一点上,如果车主感觉自己非奇瑞品牌的国产CVT变速箱顿挫感较强,有时候真别怪那是车企的问题,邦奇CVT的表现基本就是这样的。

  CVT变速箱按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电力式、液力式和机械式三种。前两种的问题在于成本高、效率低、结构复杂等,所以多被用于中高档车型上,而邦奇CVT采用的就是机械式的结构,它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操纵方便。

  不过邦奇CVT在和发动机进行动力连接时,离合器没有液力变矩器,无法去有效缓冲行驶过程中的顿挫感,因此用车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较强的顿挫问题。其实关于CVT变速箱,我们不要以为它是钢带传递动力就没有离合器,因为只要有N挡就有离合器,但它只会在停车和倒车的时候才会进行相应工作,要不然车辆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启动和倒车操作。

  日系CVT

  对于日系CVT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介绍的,毕竟日系CVT变速箱的技术水平全球敢说第二,恐怕就没人敢说第一了,而且大家对它也算是较为了解。

  其实想要评价我们购买的日系车,它所搭载的CVT变速箱表现如何?

  这基本就得看消费者舍得花多少钱去买怎样的车型。

  总的来说,除了CVT变速箱自身具有的结构缺点以外(有些共性问题无论是奇瑞还是邦奇都是存在的),在中国销售的日系CVT车型,它的变速箱表现确实要比日本本土、中东版或者欧美版的差一些,这个问题我们是无法规避的。

  众多国产和日系车所使用的CVT变速箱虽然听起来都一样,开起来也都有着很好的平顺性,但实际在结构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也就造成了某些时候不同的性能表现,下面就具体来谈一下这两者之间都有哪些差异。

  CVT变速箱可以简单的分为前端缓冲与后段变速部分,其中国产和日系CVT后端都是一样的,采用的是一条钢带和两个可变直径的主被动轮,通过主被动轮直径的变化改变传输比实现了变速,没有像齿轮那样的挡位,变速的整个过程没有动力中断与换挡,所以有着很好的平顺性,正常情况下加速不会感到顿挫感,而两种CVT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端的缓冲部分。

  虽然CVT变速箱在变速的过程中没有动力中断,但是由于在车辆静止不动的时候,发动机输出轴因为怠速的原因得转动,而变速箱的输入轴则不需要转动,所以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缓冲。

  国产车所使用的CVT变速箱主要是万里扬的,采用了多片离合器的缓冲结构,而日系车采用的是液力变矩器,多片离合器就是分离、半联动和结合状态,如果调校不是特别好的话容易在半联动的时候出现一些动作,而液力变矩器由于液体传递,所以出现顿挫的概率是很低的。

  其实两种缓冲结构的CVT变速箱很好分辨,踩住刹车等车辆完全停止以后,挂着D挡如果怠速和N挡相同的话,那就是多片离合器的,此时离合器处于分离的状态,如果怠速比N挡时稍微低一些、仍然感觉到有一个作用力,那这就是液力变矩器的,因为此时由于变速箱输入轴不转,液力变矩器中会产生一个阻力的原因。

  同样是cvt,哪怕是同品牌同厂家的cvt质量都不一定相同。

  比如说同样是Cvt,三菱欧蓝德的就没有什么问题,日产的这两三年问题特别多,因为成本压缩,内部质量降低了。

  最终质量如何?不要看品牌,而又看市场反馈。

  不要想太多CVT日本的最成熟,量产车型最早加速快比如思域,国产的时间短没有经过市场验证

  本人奇瑞瑞虎5CVT,模拟七速,好像是CVT18,起步不占优势,中高速没什么差别,优势油耗,天籁cvt也买过,起步阶段比奇瑞好,中高速提速没差别,但是故障率比奇瑞高,同天籁年份哥们的车,还有看过一段时间奥迪A4 09蓝宝灰,起步加速迅猛,后期很头疼,个人感觉奇瑞CVT调教比较保守,合资调价激进些。

  机械构造都是一样的,在传感器和电控单元上国产不如日系好

  老老实实买6AT的就行了,毕竟这么多年了经历过市场的验证,日系4AT换CVT变速箱还没10年吧?想想这么大一台车全靠那根细细的钢带带动,心里就有诟病,每次开别人的日系都不敢重踩油门,我自己的6AT油门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差别不是太大,目前CVT最核心部件,还是德国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