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瓶装水里发现塑料颗粒,这对人体有害么?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近日,一个叫做Orb Media的非盈利记者组织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瓶装水里有塑料颗粒污染。

  这项研究的259个瓶装水样品来自9个国家的11个瓶装水品牌,其中93%检出塑料微粒。而其中就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个品牌,比如百事集团的Aquafina,可口可乐的Dasani,达能的Evian,雀巢的Pure Life和San Pellegrino。

  超哥也因此收到来自大批粉丝的私信:

  瓶装水里居然发现塑料颗粒?!怎么回事啊超哥,那我们喝这些饮料对身体有害吗?

  超哥分析:

  莫慌,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塑料微粒进入饮水和食物是普遍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微塑料对健康有可见的危害,换句话说,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风险,并不比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的风险更大。

  【研究来源】

  这个研究[1]是委托纽约州立大学做的,他们用一种可以吸附在塑料上的荧光染料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瓶装水中的塑料微粒数量大约是自来水的2倍,并且塑料瓶中的塑料微粒数量比玻璃瓶多,不同瓶装水中塑料微粒的数量差异很大,有17个样品没有检出,而有一个样品中的数量达到每升10000个,但这个数值颇有争议。

  基于塑料瓶中的塑料微粒数量比玻璃瓶多这个事实,超哥推测:

  这些塑料微粒有一部分可能来自装瓶过程。

  【塑料颗粒对人体是否存在健康危害尚未定论】

  塑料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主要的健康风险可能来自于它富集/吸附的各种污染物,还有塑料生产时使用的添加剂比如BPA(双酚A)。

  其中,双酚A 对人体健康的确切影响仍存在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低剂量的双酚A 暴露会对人类或实验动物的生殖、发育、行为、智力、免疫等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并与癌症、肥胖、糖尿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2]。

  目前塑料微粒的人体健康是否存在危害还不很确定,只能说基于人体可摄入量来说风险很小。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将组织科学家评估饮用水中塑料微粒的潜在风险。

  由于现在没有相关研究基础,所以现在食品中尚无对塑料微粒的控制要求。

  【总结】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微塑料对健康有可见的危害,换句话说,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风险,并不比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的风险更大。

  目前塑料微粒的人体健康是否存在危害还不很确定,只能说基于人体可摄入量来说风险很小。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将组织科学家评估饮用水中塑料微粒的潜在风险。由于现在没有相关研究基础,所以现在食品中尚无对塑料微粒的控制要求。

  如果你还担心微塑料对身体有害的话,就静等世界卫生组织的风险评估结果吧!

  “超哥话食”紧跟时事热点,为您剖析国内外最新鲜的食品资讯。

  点击关注可了解更多哦!

  参考文献

  [1]Orb, Media.New Orb Media Reporting Finds Microplastics in Global Bottled Water [EB/OL]. (2021-03-14)[2021-03-22]

  [2]李君君,李力军,徐惠诚,赵增强,高彬,刘琨.双酚A的健康影响以及各国对其在塑料制品中的限量要求[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04):379-382.

  作者:廖钰樱 赵力超

  “平均每升瓶装水含有325个可能有害的塑料微粒”,这样一听确实挺吓人的。我们到底还能喝塑料器皿装的水吗?

  近期,一篇名为《瓶装水中是否有塑料?》的视频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在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进行了调查,发现93%的瓶装水中,都含有细微的“塑料微粒”。

  研究者分别从中国、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黎巴嫩、肯尼亚、泰国和美国,购买了来自11个不同品牌的259瓶瓶装水,使用一种可以吸附在塑料上的荧光染料进行瓶装水中塑料微粒的检测,结果竟然发现,这些瓶装水中平均每升水含有325个包含聚丙烯(Polypropylene),尼龙和聚酯合成纤维成分的塑料微粒。

  什么是“塑料微粒”和“塑料颗粒”?

  那么,塑料微粒是什么?和塑料颗粒有什么不同?

  根据划分,塑料微粒的直径小于2mm,属于微塑料的一种,像磨砂洗面奶当中的磨砂粒子,就是由塑料微粒组成(如下图)

  而塑料颗粒体积稍大,是塑料以半成品形态进行储存、运输和加工成型的原料。

  翻转超市里卖的矿泉水瓶,绝大多数的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面能发现这些材料的成分标识(如下图)。

  目前市面上95%的瓶装水塑料瓶,都是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制成。此外,还有部分更大的“瓶子”,比如桶体呈乳白色的4升和类似的桶装水,采用的是2号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见的杯体呈半乳白色水杯杯体使用的是与高密度聚乙烯同为聚烯烃类的5号聚丙烯(PP),而饮水机用桶装水采用的是7号聚碳酸酯(PC)(7号标志是指其他的好几种塑料,PC包括在其中)。

  问题一:塑料微粒是怎么进入瓶装水的?是否有害?

  前述报道的研究中找到的塑料微粒属于微塑料(microplastics)。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介绍,微塑料的来源有很多,比如日化用品。而人类至今已经产生了大约90亿吨塑料,在地球上微塑料无处不在,海洋里最常见的垃圾就是塑料。2021年,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发现,在自来水、海鲜、啤酒、海盐甚至空气中都不同程度发现塑料微粒。

  但是,制作商代表,瓶装水公司德劳特(Gerolsteiner)表示他们不能确定塑料微粒的来源,塑料微粒“无处不在”,它们可能通过空气或者包装材料进入瓶装水。

  可口可乐公司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塑料微粒看起来无孔不入,即便在经过精心处理的产品中也会含有微量塑料。

  既然塑料微粒无法避免,一个重要问题是:把他们吃下去会有危险吗?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UN FAO)去年对微塑料进行了调查。该调查指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来说,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微塑料不会被吸收(1毫米=1000微米;毫米单位mm,微米单位μm),而会通过粪便排出,因此,90%被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应该不会被人体吸收。

  对于那些小于150微米,就好像上表描述的314个小于100微米的塑料微粒,又怎么办呢?

  目前我们对人体内塑料微粒累积的危害知之甚少。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只有在摄入了几百万粒微塑料的情况下它们才会出现不良症状,比如肝脏炎症。但是这样大的量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达到。

  微塑料在原文报告中被称为三类致癌物,属于“怀疑它致癌”等级,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根据资料,WHO检测出来的水里的有害污染物有765种,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致突变物56种,促癌剂18种。这些是已经经过证明的,在各国市政自来水中有明确指标规定的,但微塑料并不在其列。

  简而言之,塑料微粒确实通过水源或者包装过程存在于瓶装水中,但由于其含量少,难被人体吸收,而且目前尚没有组织或者检测机构确认塑料微粒对人体产生危害。而负责检测和分析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谢丽·梅森也向BBC表示:“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人体摄入这些塑料微粒究竟有什么伤害”,只是表述:“看到塑料微粒的数量,却是令人担心的。”

  因此,塑料微粒不易吸收,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致癌证据 ,超大剂量才会对人体产生损伤,而你吃条海水鱼,当中的塑料微粒都比喝瓶装水里的要多得多。

  问题二:塑料瓶本身是否有害?会不会有塑化剂?

  暂且抛开水中的塑料微粒,塑料瓶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还会有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水中吗?这就要回到我们一开始讲到的PET,它是大部分塑料瓶的原料。

  PET属于高分子材料化合物,这些分子链缠绕在一起,常温下不流动,更不要提向水中扩散了,并不会带来健康方面的危害。

  在日常使用的温度下,PET不可能分解。不过,其中含有的小分子杂质还是有可能溶出的,这些物质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在瓶子合成过程中,由于合成工艺要尽量避免对苯二甲酸的残余,会保持另一组分乙二醇稍微过量。高温下两个乙二醇分子可能会发生副反应,生成二甘醇。二甘醇,化学式C4H10O3,无色、无臭、透明、吸湿性的粘稠液体,有着辛辣的甜味,无腐蚀性。二甘醇在PET的合成、切粒和吹瓶等热加工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热降解产生乙醛。二甘醇和乙醛是有一定毒性的。

  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国家强制性标准GB 4806.7-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明确规定,瓶用PET材料在4%乙酸环境下60℃浸泡2小时,重金属应小于1mg/kg,瓶用PET材料在水环境下60℃浸泡2小时,高锰酸钾消耗量(用以检测浸出的有机物含量)应小于10mg/kg。

  同时,另一强制性标准GB 17931-2003《瓶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给出了更详细的食品瓶用PET组分标准。该标准规定食品包装用瓶PET原料中比较敏感的几项指标,如乙醛含量≤1.0微克/克,水环境下60℃浸泡0.5小时,蒸发残渣小于0.5%。

  这些标准都是为了将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物质限定在很低的水平。简而言之,流通市面的瓶装水,其瓶子都需严格遵守这条生产标准。而超标的瓶子,早在面市之前就被扼杀了。

  盛传的PET有害的说法似乎还来自于大家对塑化剂(常见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恐惧。

  2011年因台湾塑化剂事件走红,紧接着2012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的进一步发酵,几乎所有的塑料瓶子都被误认为含有塑化剂(又称增塑剂)。

  在回答瓶装水是否含有塑化剂之前,我们先了解塑化剂的危害与用途。

  塑化剂种类可达百余种。此次台湾地区不法企业添加的是DEHP、DINP等。 DEHP和DINP急性毒性均较低。动物试验发现长期大量摄入DEHP和DINP,会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并能诱发动物肝癌。但尚无证据表明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2011年6月,卫生部曾就台湾地区塑化剂污染食品事件进行解答。卫生部指出,塑化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摄入量,偶然食用少量受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这又回到了毒性和剂量的问题上。

  世界卫生组织对塑化剂DEHP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公斤0.025mg。专家解释说:“这意味着,体重60公斤的人,如果终生每天摄入塑化剂1.5mg至8.5mg,才可能导致明显的健康损害。

  而相关检测结果显示,每天喝两升水最多也只摄入几十微克的塑化剂(1毫克=1000微克;毫克单位mg,微克单位μg)。

  我们不妨换算一下,我国桶装水容量分别为3加仑(≈11.34升)和5加仑(≈18.9升)两种规格。想喝水喝到塑化剂中毒之前,估计先水中毒了。

  再来谈谈作用。塑化剂一般用液体中,可以在溶液中起到乳化、增稠、稳定作用,使不易相融的水油溶液能够形成混合均匀的胶状分散体。台湾塑化剂事件就是将用一种常见的增塑剂DEHP(后陆续检出DINP、DNOP、DBP、DMP、DEP等)加入到饮料中,增加饮料流动的黏稠性,有果胶的饮料质感。

  而根据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严格规定了DEHP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的迁移量为1.5mg/kg,DINP为9mg/kg,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规定一致。因此,合格的瓶装水DEHP含量不会超出有关标准。

  同时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但是,重点来了!前面说到我们市面可见95%的瓶装水都采用的是PET瓶,其特点是流动性好,可塑性强。所以,PET瓶不必要也不需要加塑化剂。说直接点就是,你想加塑化剂,人家厂商出于成本考虑还不答应呢。

  结论:塑料瓶一般不需要添加塑化剂。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