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赵云在很多专家眼里,居然成了杂牌将军。因为刘备活着的时候,给赵云的封号,永远都是自己发明的。诸如牙门将军、翊军将军,这都啥玩意儿啊?

  但是我们通读整篇《三国志》,就会发现,真正敢“忤逆”刘备的人,其实只有庞统和赵云。就连诸葛亮,为了避嫌很多事情都不敢说。

  当年刘备正在攻打益州的涪城,大宴群臣的时候很高兴,结果庞统泼冷水道:跑来抢人家的地盘,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气得刘备当场就把庞统给赶出去了,但是没多久两人的感情又和好如初。

  赵云也是个耿直的人,他曾经多次忤逆过刘备。比如说刘备打算讨伐东吴的时候,赵云就耿直地表示:老板,咱们要收拾的应该是曹丕!因为曹丕篡汉,他才是汉贼!

  刘备非常恼火,所以这次伐吴的时候,愣是没带赵云前去。后来刘备被陆逊揍了一顿以后,才后悔莫及。

  其实早在刘备拿下益州的时候,赵云也曾经忤逆过刘备。当时刘备觉得得到了天府之国,是建立帝王基业的基础,所以便将益州的良田美宅都赏赐给了自己的功臣们。

  这个时候耿直的赵云又出现了:老板!不可啊!当年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天下到处都是对手,咋能这个时候分赃呢?益州的老百姓刚刚在战乱中惊魂未定,你现在抢了他们的房子和田产,你让他们怎么活呢?

  赵云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已经无形中得罪了刘备集团的所有功臣。功臣们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赵云给撕了。

  毕竟他们跟着刘备打天下,为的不就是良田美宅,过上富贵生活吗?现在能提前得到,你小子在这里瞎逼逼什么呢?

  刘备心里也很不爽,因为分赃大会已经开了,而且划分范围也已经定了。现在你让刘备这个当老板的食言,岂不是在打他的脸吗?

  这要换成其他人,那这家伙的小命肯定不保,就算刘备不杀他,刘备手下那帮功臣也要灭了他不可!可是他是赵云!

  赵云跟刘备的时间,仅次于关羽张飞,比诸葛亮还要早。而且赵云的赤胆忠心,刘备早就体会到了。因此他不可能怠慢赵云,赵云的建议,刘备当然会虚心接受。

  反过来一想,功臣们一个个都想着要良田美宅,可赵云自己偏偏不要,这不是大公无私是什么?能有这样的臣子,刘备何愁不得天下?

  因此刘备着重考虑了赵云的建议,便取消了分赃大会的所有成果,将良田美宅再次还给了以前的主人,从而得到了益州本土百姓们的一致拥戴。

  自打庞统死后,已经很少有人敢这么跟刘备说话了,所以刘备不仅不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十分高兴,毕竟身边有个说实话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得罪刘备还好,毕竟刘备信任赵云。可是得罪了那帮功臣,尤其是益州投降派们,他们跟赵云可不熟,会不会惹祸上身呢?

  显然这种麻烦是避免不了的,不过我们要知道,赵云是什么人?他们敢轻易去收拾吗?显然不可能。

  刘备集团分成三大派系,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荆州派是核心力量,也是刘备集团的高层,东州派是收复益州时的投降分子,他们属于中层。而益州派作为本土势力,是刘备的重点打击对象。

  而赵云是荆州派中的核心成员,他的地位仅次于关张,跟刘备别提多亲密了。这种关系是东州派和益州派能撼动的吗?

  当年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只身救下了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这可把刘备感动坏了,差点把孩子给摔傻了。后来孙夫人要劫持刘禅去江东,结果又是赵云冲来把刘禅给救走了。刘备入川前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赵云两次相救,这份恩情,你让刘备如何报答?

  所以说,就算东州派和益州派的人,在刘备身边打小报告,刘备也绝对不会对赵云下手。这就是赵云敢说实话的原因。

  赵云这个人,我感觉是那种真正的忠义之士,难怪罗贯中老爷子会将他打造成神话一般的完美男子。

  第一,忠心不二。

  早年赵云跟着公孙瓒后面混,但是刘备来了以后,赵云和刘备一见如故。即使他再想跟着刘备混,也不愿背弃自己的主公公孙瓒。刘备多次希望赵云入伙,可赵云却表示:我不愿意做违背道德操行的事情。

  后来公孙瓒败亡,而赵云也失业了。这个时候赵云才跑来跟着刘备,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跟随过其他主公。

  第二,患难见真情。

  刘备集团在新野一战中,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刘备的老婆孩子都给丢了。就连徐庶都觉得刘备没希望了,所以北上跳槽到曹操那儿去了。正当大家说赵云也跑路的时候,刘备却坚决表示:赵云不会背弃我!

  果不其然,没多久赵云就抱着刘禅,带着甘夫人来到了刘备身边,这可把刘备感动坏了,从此倍加信任赵云。

  第三,冷静沉着。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带着一帮马仔平定荆南四郡。这个时候的赵云取代了投降的赵范,成为了桂阳太守。

  当时赵范有一个嫂嫂樊氏,正在守寡,由于长得过分好看,所以赵范打算把樊氏许配给赵云。赵云看了一眼樊氏,自然也很心动。

  但是赵云却表示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赵范的嫂子就是他的嫂子!后来旁人也觉得赵云可以娶了樊氏。而赵云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赵范这家伙不靠谱,肯定会反叛,再说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结果赵范果然跑路了,由此可见赵云分析问题有多冷静。哪怕美色近在眼前,赵云也能克制自己。

  第四,赵云大公无私。

  跟着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遭遇了箕谷之战。蜀军大多数战败,混乱一团。唯独赵云在撤退的时候负责殿后,保住了蜀军和大量物资。

  虽说这一战败了,可是赵云的功劳却十分刺眼。于是住了便赏了赵云手下士卒们有些绢布。可是赵云却表示拒绝:本来就打了败仗,咋还有赏赐呢?还是先将这些东西放入府库之中,将来寒冬的时候再给大家用好了。

  任何一个时期,敢说真话的人都不多。因为说真话会得罪人,谁愿意得罪自己的领导、同事呢?难道就不怕被穿小鞋?这可是咱们的优良传统。

  可是赵云偏偏是个例外,他在战场上一身是胆,到了朝堂之中依旧是一身是胆。因此他说实话的时候,没有同事会找他的麻烦,他们也不敢找赵云的麻烦。

  至于刘备和诸葛亮,那都是比较英明的领袖人物,他们自然知道赵云说真话的目的,那是忠义无双的表现,褒奖还来不及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这个典故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曾提到过,看来符合事实。一般人跟随主公打天下造乾坤大多是为了青史留名,光宗耀祖,馈赏封地,以达到享受荣华富贵。二般人就层次高了,是为了信仰去奋斗,为天下苍生的安危,为了公正义的实行,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才是国家的栋梁和忠臣良将。这种境界远比什么同年同月同日死要有价值的多。赵云的这个建议得以实施,使饱受战乱的成都百姓受益匪浅,也使得刘备集团初掌蜀中便赢得了民心,稳固了新开的基业。但是那些一般人肯定会心存怨气,憎恨赵云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后来关羽失荊州被东吴杀了,刘备起兵报仇,无人敢劝阻,还是赵云力劝刘备伐吴,这一次还是为了国家利益,宁愿冒着得罪刘备,张飞的风险也要力劝。从中可以看出赵云颇具政治家素养,也很有预见性和判断能力,实属蜀汉文武兼备的国之栋梁。

  实话实说,封建时代的攻城掠地,都是为了个人或者利益集团,所谓“入?主?成?都”云?云?,?实?际上?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随?之而来的?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赵?云?在经济利益面前的确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见?识?和?非?凡的政治勇气。?肯定要得?罪?很多人?,?尤其是既?得?利?益者。?

  压倒成都最后一根稻草是马超在城头的喊话,益州军民惮于西凉军的凶悍,权衡利弊后,刘璋终于献城让位,毕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嘛!

  虽然是兵临城下几十天,当北城门大开迎接新的主人刘备时,久居川北山沟葭萌的北方军队立即被城市一种淡淡的富庶、悠闲、恬适的生活氛围所感染。

  东汉末年的成都可以说是锦绣天府,七百里岷江流域为益州创造了多少财富!眼快手快的诸葛亮的确有眼力,不过真正立下具体功劳的还是“弃暗投明”的法正、庞统等旧臣。

  建安十九年(214)夏天的三伏季节,比这两天还热,距今1807年的成都,新的主人刘备却不怕热,穿上全套冠服,登上权座。寄人篱下近二十年的刘皇叔,拥有成都皇城府是理所当然。

  北方残酷的战乱使中原大地哀鸿遍野,而益州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长期的平静安定,所以益州财政相当富裕,位于现在成都天府广场的皇宫内库,储存着大批量的黄金、白银、铜钱、锦绣。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

  头等功臣诸葛亮、法正、关羽和张飞,真的做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上?面?的?四?位?功?臣?,?每?人?黄金五?百?斤?(?存?疑?)?、?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其?余的按?级?分?配?奖?赏?。?

  上面的记述来自裴松之注《赵云别传》,我对此存疑,因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黄金数量大为减少,作为货币地位已经逐渐失去,金价于是大幅上涨,黄金转而用于装饰和艺术品,如果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五百斤黄金,那的确不得了!

  当然,上述四位大臣打下了江山,理应得到如此丰厚的奖赏,我不是忌妒,只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己。

  汉末三国时期,金银财宝只能自己贮存,那时没有钱庄、票号,要使用巨大数额的金银送礼、行贿,不但麻烦,而且“露白”惹祸。如果送对方的府邸、田地,不但隐蔽,而且实在,在农耕时代,土地就是命根子。

  蜀汉政权的许多人盯上了不动产,那时的不动产概念和今天一样,九里三分蓉城内的皇城一带,土地寸土寸金,府邸当然是豪宅;而在城外,是旱涝保丰收的水田、地主庄园......

  由于刘备当时剑指成都,在今天的广汉打得不可开交,城市里的官绅、土豪、地主从成都的南边外逃,他们“和尚跑了庙子在”,房屋、田园都是无主财产。

  据裴松之注《赵云别传》记载,进了城的和留在城中开城门引路的官员,都纷纷向刘备建议:“大王,干脆把这些房地产分了嘛!”

  据《三国志.吕布传》,当年流亡中的刘备对于房地产、田地是不屑一顾的。繁华的荆州,在刘表举办的社交酒席上,一个叫许氾的商人,恭敬的递上自己的“名片”,那时叫“爵里刺”,或称“奏刺”、“名刺”,如果现在你递给别人一张名片,称为“名刺”,这个没有问题,正确。

  (东吴朱然的名片(仿品))

  许氾就是当年的房地产“倒爷”,刘备仗着自己的“皇叔”身份,瞧不起社会上的这类商人,用他的话说,他们仅仅只是“求?田问舍”郎?而?已?。?

  但是,刘备现在的身份变了,自己的部下也来“求田问舍”,他很为难,用一口标准的河北方言含糊应对......

  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这种“求田问舍”的汹汹官意!赵云义正辞严的在蜀汉政权的扩大会议上发言:“以前的霍去病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我们面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的虎视耽耽,肯定不应该追求奢华的生活,何况益州民众因为战乱而离乡背井,现在应该招贴广而告知,通告财产原主来认领自己的房地产,他们安居乐业了,我们才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赋税资源,才谈得上对抗外界威胁!

  这一番发言,充分说明赵云有自己明确的政治方向,那就是打倒曹操,清除献帝君侧,恢复汉室。

  闻听此番言论,刘备老脸微微一红,立即命令会议记录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按照子龙的建议办理。”

  刘备取成都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之前,他“身在益州心在备”,利用刘璋派他到葭萌(广元昭化)的机会,输诚刘备,成都易主后,法正、谯周、许慈等文人旧臣,都希望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对于“求田问舍”的诱惑,心头暗暗叫好。

  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的人之常情,整个朝廷,衮兖诸公,对此都“王顾左右而言他”,赵云公开站出来断了这些人的财路,同朝为官,情何以堪?

  可贵的是赵云尚是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敢说敢当,就如当初的长坂坡一样,只有他一人一骑杀了曹营七进七出,就是凭借自己一颗忠诚的心。

  巜三国志.法正传》“(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威将军、外统都譏,内为谋士,一餐之德,睚眦(龙的九种之一,以凶恶著称)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连诸葛亮都看不下去了:“法正于蜀郡太纵横。”

  法正与谯周都是同僚旧臣,对赵云的怨恨,通过谯周的学生陈寿暴露了,陈寿在《三国志.赵云传》中,对赵云的叙述极为简单、差评,他最后对赵云的评价是:“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解释一下:?赵?云?刚?强?勇?猛?,?充?当?战?将?,?与?灌?婴?、?夏?侯?婴是一样的人物吧???把?“爪?牙?”解释为?“勇?猛?”;一一我?醉了!?

  (赵云墓.四川大邑)

  结语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赵云之所以长期抑郁不得志,根本的原因就是被“边缘化”了,被“忌妒”了,只有诸葛亮看不过意,在后蜀时代的第一次北伐中带上了他,还是希望他能够有一次机会表现自己,今后也可以给予他应有的荣誉,不过,天不遂人意,“失街亭”后的北伐于岐山止步,赵云从此解甲归田,终老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鹤鸣山”。

  赵云要刘备分田是不会得罪人的。我们来看看赵云要求分田的目的是什么。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议论劝刘备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从前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何况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必须等到天下的乱贼都平定之后,才可让众人返回家乡去种植桑梓,回归故土去耕作田地,这样才是正道。

  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战争,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叫他们服兵役,纳钱粮,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便听从赵云的建议。

  赵云的分田对刘备和益州百姓都有好处,因此他的建议是得到大家拥护的。

  肯定会得罪人啊。

  按照最先入蜀的计划,刘备本来都做好接收一个打烂的成都的准备,到时候大量的无主农田,被清算的顽固反对分子会腾出来的大量资产,此时刘备可以名正言顺的分封给功臣,一方面可以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巩固功臣的忠心,何乐而不为呢。

  结果蜀中士族裹挟着刘璋投降了,这下轮到刘备难做了,现在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自己可是给军队承诺过的,如果这时候食言以后这个老大威信何在?

  此时刘备十分需要有人站出来唱个反调,将这个错误的承诺作废,但是肯定不能自己下场,包括诸葛亮也不合适,毕竟他俩就是裁判,他俩说这话只会起到反效果;法正和李严这些益州派说这话也不合适,有护短嫌疑。

  说这话的人必须在军中有威信,这样一些不知名的就可以排除了,最好还是武将,这样一些荆州士族也可以排除了,剩下的无非关羽、张飞、赵云几人而已,关羽远在荆州,张飞行事不密,魏延、黄忠此时威望不够,马超是外人,选来选去只有赵云最合适做这个得罪人的活,而且这种脏活以前本来也是赵云干。

  赵云虽然在公孙瓒手下时就认识刘备,但真正跟刘备混还是在刘备投靠袁绍的时候,那时候刘备除了名气大人缘好就一无所有,而赵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袁绍的地盘替刘备发展私兵,干的也是很私密的活,这些人也成了刘备再度咸鱼翻身的基本盘。

  入荆州后很多年没什么仗打,赵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保护刘备家眷,跟刘备的关系自然没的说,和诸葛亮走的也很近,中间多少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赵云肯定听了不少,属于领导的身边人。

  入蜀时赵云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下了两座城,所以凭借赵云的资历和关系,蜀汉当时比他功劳大的武将无非就是关羽、张飞、马超寥寥几人,其他功臣就算有怨言肯定也不敢多说什么。

  再说明白点这就是刘备领导班子的真实想法,不过是由赵云拿到台面上来,刘备点头同意而已。

  刘备入主成都欲分田宅给他的功臣们,被赵云劝止住了。有人说赵云因此得罪了人而被刘备不重用,这不大可能。

  得罪人是肯定的。

  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个体经营户,在长达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屡次破产,但又屡败屡战,最后终于成为令曹操都不得不深为忌惮的三大集团掌门人之一,一路上跟随刘备创业,抛家弃子,整天在刀口上舔生活的元老故旧,从龙之臣,哪个不想加官进爵,赚得荷包满满。刘备考虑凝聚人心,增强团结的角度,给员工分发点福利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公司还知道给辛苦一年的员工发年终奖励了,或者又比如说某些知名企业规定为公司工作多少年,就奖励一套房,刘备难道说会不懂这个道理?

  但问题是,刘备集团作为外来的政权,与益州本土势力和利益集团之间有矛盾,新入成都,民心未附。刘备本身是用武力强行驱逐了益州的原主人刘璋,平生自诩仁义的刘备脸上自然是挂不住的,一方面想要以房宅和土地对诸将进行酬功,另一方面这么做必然会侵犯益州人士的利益,加剧矛盾。刘备就只能故意放出风声去,要赏赐诸将,众人听说后延颈而盼,眼里都望出血来,只要有人来劝谏刘备,刘备就会就坡下驴,不是刘某人小气,舍不得,实在是有人劝阻。只是没想到来劝谏的人不是诸葛亮,法正,也不是张飞,偏偏是赵云。 老板本来要分给你一套房子和一些土地,现在被人出来一搅和,泡汤了,换成你,你不要跳起来的,不当场翻脸就不错了。

  赵云作为刘备集团少数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勇气的人,在关键时刻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政治前途,甚至表现得比诸葛亮还要突出,之后又劝阻刘备伐吴,诸葛亮却一声不吭,诸葛亮作为丞相,自然要和刘备保持步调一致的,更重要的应该是知道就算劝谏也是没有用的,又何必去触刘备的眉头呢。

  首先是刘备作为一个统治者,是不可能不知道,根据地刚刚建立,是必须稳定当地民心已获得支持的,但是一部分从龙有功的官员,也希望获得封赏奖励,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刘备想出个损招,自己做黑脸,赵云做红脸,自己说要分封田地,赵云就出来劝阻,然后刘备顺手推舟就不封了,这样底层的民众自然感恩戴德,而那些官员固然有意见,不过也不敢去动赵云,明知道这两人在演戏,只有配合一把呗,事情就圆满的解决了。

  

入主成都时,赵云劝住刘备分田地会不会得罪了很多人?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