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甄嬛传》为什么太后和皇上容不下襄嫔?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忠孝,不讲忠孝就没有立身之本,对于帝王家更加看重这个忠字。曹琴默背叛旧主,华妃失势她率先踹上一脚,光凭这一点,皇上就不能容她。

  太后与皇帝评价曹琴默:这样狡猾阴毒的女人实在不能留在皇帝身边。

  曹琴默的狡猾阴毒其实皇帝早就领教过了:皇帝喜欢温宜公主,曹琴默几次利用公主陷害甄嬛。先是用木薯粉诬陷甄嬛,谁知被不速之客端妃把她们的计谋破坏。在温宜的生日宴上,又想个歪歪主意,让甄嬛跳惊鸿舞,当日纯元的惊鸿舞跳的最好,假如说甄嬛说不会跳或是跳的不好,就会被说成无才,当众丢丑,假如说跳的好,又会说模仿纯元甚至可能牵强附会地说出什么对纯元不敬的话,可惜此计又未奏效,当时皇帝与甄嬛正在热恋,看哪都好,何况甄嬛的惊鸿舞确实惊艳,皇帝来了一句:嬛嬛,你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曹琴默来了更厉害的一招,在和皇帝一起看温宜时,趁着甄嬛在,说皇帝与甄嬛结缘于果郡王,皇帝当时假冒果郡王,甄嬛与他品曲听箫,荡秋千,并相约御花园再相见,曹琴默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坑,甄嬛稍有不慎都是有罪,假如说甄嬛不识皇帝,那么与果郡王私会就是不守妇德,不守宫规。假如说甄嬛认识皇帝装不认识,那就是欺君之罪。果然,曹琴默离开后,皇帝黑着脸问甄嬛:是什么时候对朕有情的?亏得甄嬛能言善辩,才算过了此关。

  阴毒是太后与皇帝对曹琴默的共同评价,这样的人实在不适合作枕边人。但皇帝不能容她还不止这些原因。

  一:曹琴默背叛旧主,不忠之人断不可留。就像曹操当年广纳贤才,却不能容吕布,许攸,杨松这些背主之流。

  二:皇帝心中有华妃,皇帝对于华妃不能生育之事也心怀愧疚。华妃之死是因为前朝后宫纠结在一起,华妃之死已成势在必行,但皇帝心里并不是真心要她死,这从他后来要追封华妃为贵妃就能看出。而曹琴默就是那个跳出来踹华妃之人,皇帝把对华妃的愧疚之情转嫁到对曹琴默的厌恶之上。

  曹琴默是华妃身边最得力的军师,按照端妃的话来说,如果华妃是猛虎,那么曹琴默就是猛虎身上的利爪。华妃接连利用温宜公主争宠,加上年氏一族败迹显露,认清现实的曹琴默倒向甄嬛一边最终击倒了华妃。

  华妃失势以后,与其亲近者几乎悉数被连累,齐二妃还顺便提醒了皇帝,但皇帝非但没有怪罪,还晋封曹琴默为襄嫔。直至年世兰与祺贵人发生龃龉,曹琴默让皇帝杀了年世兰,引起了皇帝与太后的极大反感,最终让人给曹琴默下了药结果了她。

  年世兰的所做所为,曹琴默一直以来也都一清二楚,甚至可以说有些事并非年世兰有意,而是曹琴默从中挑唆的。甄嬛也知道曹琴默是什么样的人,为了扳倒年世兰与其合作,而曹琴默也懂得审时度势,及时倒戈叛了年世兰。

  “这样的人,给她位分是应该的,但宠爱还是少些,谁知道她睡在枕边脑中想着什么。”皇帝与皇太后早就看清了曹琴默是什么样的人,暂且留着曹琴默无非她还有用罢了。瓜尔佳文鸳入宫后,与已经被贬为答应的年世兰生了口角。皇帝问曹琴默应该如何,当时的曹琴默生怕年世兰有翻身的一日,也是急昏了头,竟然让皇帝杀了年世兰。

  可以说,曹琴默是自己自寻死路。于皇帝来说,她一向都不是什么受宠的妃嫔,根本无法与年世兰相比。“襄者,助也”,当初留着她因为她有用,而今又已经没有了用处,心机如此阴狠者,无论是教养皇嗣还是处于后宫都是祸害,自然不能侍奉君侧。

  想要在《甄嬛传》这部宫斗剧里生存,没有点心计都是活不过几集的,不是死的死,要么就是爱而不得。

  就像她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不能放在身边养,她却能做到,她靠自己的本事生下公主,成为了贵人,这也是她努力得来的。

  其实曹贵人在华妃身边的日子也都是忍气吞声的。华妃不该的是拿温宜公主来威胁曹贵人,不仅抢走孩子还给温宜公主乱吃药发病。

  以曹贵人的智谋,还有她在后宫生存的智慧和她的各种本领,与甄嬛相比都是不相上下的,只不过就是出身比人家差,就只能靠自己。

  襄嫔最终还是自己害死了自己,她把自己和华妃撇得干干净净,就皇上和皇后那阅人无数的眼光,能不知道曹贵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皇上太后自然是知道华妃的这么多恶行肯定是和曹贵人脱不了干系。这样背叛旧主,今日能背叛华妃,他日也能背叛皇上,所以这是皇上太后忌惮的事情,这样后宫将不得安宁。

  最后下毒将襄嫔毒死。

  曹琴默没有什么家室,只是一个落魄的秀才之女,为了女儿温宜公主能有个好前程,依附了华妃,算的上是华妃的智囊。算是一个华妃党,华妃对会其他嫔妃时,曹琴默可是功不可没。

  甄嬛初得皇上宠爱,赐椒房之宠时,曹琴默出谋划策,设计让余氏毒害甄嬛,事发后,余氏被赐死,丽嫔被吓疯。两个出手之人一死一疯,华妃被怀疑,而曹琴这个幕后主使,却是两袖清风,与此事没有一点关系,这一仗曹琴默干的真是漂亮。

  带着温宜公主去向皇上请安,一句话没说,仅仅用一个步摇,就让皇上改变心思,带华妃去圆明园。可见曹琴默心思细腻,很会揣摩皇上的心思。

  圆明园中,貌似几句不经意的话,就挑拨的皇上疑心了甄嬛,差点儿让两人生了嫌隙,曹琴默这手段,这说话也算是高明。

  “臣妾听闻,皇上当时初见莞贵人,为怕妹妹生疏了,便假借十七爷之名,与妹妹品萧弹琴,这才成就今日姻缘,当真是一段佳话呢?”

  皇上爱甄嬛,短时间内没有办法除掉甄嬛,曹琴默就帮着华妃除掉沈眉庄。

  一番周密的设计,曹琴默让江诚献上易怀孕的方子,再来个老乡刘畚确认方子,把沈眉庄诱入陷阱。这个计划设计的非常缜密,又把所有矛头指向华妃。使得沈眉庄心心念念的恨华妃,曹贵人算是吃了一嘴的羊肉,却没有惹的一点儿膻,这手段也算了得。

  温宜公主生日宴上,曹琴默费尽心思,设计让甄嬛跳了一曲惊鸿舞,引出了华妃的楼东赋,使得华妃重新得宠。

  华妃喂温宜公主木薯粉争宠,得让曹琴默这颗爱女之心偏离了华妃,开始摇摆在华妃和甄嬛之间。只为了当华妃是失势时自己不受波及,甄嬛哪天上位时,能够记起自己的这点儿帮助,不致于对自己赶尽杀绝。

  曹琴默这样的行为,说好听了算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说难听了就是一个墙头草,谁得势我就倒向谁。

  年羹尧被赐死,眼看着华妃已经不是甄嬛对手。曹琴默就立马站出来,揭露华妃的罪行。

  华妃在温宜公主的马蹄羹里下木薯粉,又陷害甄嬛,还威胁自己不能说出去,否则就要把温宜公主抱去抚养。

  淳贵人无意中撞见华妃私受外面大臣的贿赂,被周宁海害死。还威胁自己,如果说出去,就要杀了温宜公主和自己。

  曹琴默一番话,把所有的罪行都推向了华妃身上,自己却完全是一个可怜的、无辜的、爱女的母亲,让人心疼、让人怜惜。

  一个出卖自己朋友,或出卖主子的人,虽然得了高位,但她自己也被人看成是一个心思深沉、卖主求荣的一个人,让人远离,不敢亲近。

  就像太后说的那样:这样的人给位分是应该的,恩宠还是少些吧。

  曹贵人被封为襄嫔,甄嬛一眼就看出她这个封号的意思,是帮助皇上揭发华妃才被封为襄嫔。虽然奖励她晋她的位分,但也有指她背叛旧主的意思。

  而她自己看不出来,还在那暗自欣喜,梦想着妃位,贵妃,却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一个背叛旧主的小人了。

  心中有鬼的人,总怕半夜鬼敲门。曹琴默总怕哪天华妃再被宠,报复自己,继续再接再厉,向皇上进言,赐死年世兰。

  最后这一心计,对曹琴默来说,是向上爬的又一次算计,却不知道“过犹不及”,一下子把自己算计到了绝路。

  襄嫔曾经依附华妃,华妃也提携她,可是当华妃倒台后,她不但不帮华妃脱罪,而是落井下石,加速华妃的败落。

  华妃补贬为年答应,已经够可怜了,襄嫔还向皇上建言,杀了年答应,这一心思可够狠毒的,谁知道她以后会不会算计皇上。就象太后说的,这样的人,睡在身边,谁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所以,皇上和太后才容不下襄嫔,让人下药,把她悄无生息的死去。

  假如我是皇帝,我也不希望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而且还是我女儿的生母。她背叛旧主也就算了,关键是事后还得踩人家一脚,诛而杀之,后宫妇人这么狠辣,于六宫不是好事。皇帝最擅长权衡之术,自然知道什么样的人不能留。

  其实在杀死年羹尧,把年世兰贬为答应之后,皇帝就看出来曹琴默背叛旧主了。但是时也事也,后宫中非得有个人举报华妃的种种事端,才能让年氏一族彻底死心。曹琴默首当其中就要担任这样的角色,她和当年端妃无异,都是皇帝随意摆布的棋子。

  年羹尧死了,可皇帝并不想杀死年世兰,这么多年总有恩情在,而且年世兰做的种种三心病狂的事,都是曹琴默在背后出谋划策。年世兰只是有点小性子,有点霸道,但是本质上并不阴狠。假如背后没有曹琴默,她这个华妃的位子未必能做的如此安稳。

  固然年世兰背后是年羹尧,碍于年羹尧的军功,年世兰的位分低不了。可假如没有曹琴默在背后出谋划策,华妃在吃醋争宠这件事情上早就不知道见罪皇帝多少次了。

  借曹琴默的手让华妃变成答应,皇帝觉得这也就够了。他打心眼里是舍不得的。但是曹琴默却当着众人的面说:年羹尧已死,年答应要杀之,以平后宫之愤。皇帝听了以后就直接对她说:你好狠辣。

  曹琴默这个人坏就坏在这里了,虽说她在华妃手下受了不少委屈,却也不是毫无半点帮衬,如今华妃失势,她就是不顾往日的那点点恩情,非要皇帝杀了她,这就是披着羊皮的狼。

  不能怪皇帝和太后不能容忍曹琴默,曹琴默自己都说,假如来日甄嬛阻止她封妃之路,她必定不会手软。可见曹琴默这样的人留在后宫,早晚是个祸害,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的性命折在她手上。

  曹琴默背后没有母家,不留她也碍不到朝堂什么事。

  更重要的是她手里有一个女儿,公主在这样的生母手里岂不是有可能学坏?都知道曹琴默不是个好人,谁都知道,但是谁也想不到,太后和皇帝竟然要杀了她。

  太后和皇帝在电视剧中处置过三个人,年羹尧、敦亲王、隆科多,这三个人功高震主,极有可能威胁到皇帝,母子俩才会联手除掉他们。母子俩容不下的人,势必是威胁到他们的人。当年华妃滑胎,是忌惮年家;如今杀了曹琴默,也是以防自己被曹琴默算计。

  端妃有句话说的很对:咱们能算计的,为什么皇帝不能算计?这后宫里,谁的心机都比不过皇帝。

  曹琴默作为温宜的额娘,本来可以靠着温宜好好走下去,但太后和皇上并没有放过她,我认为原因有三个:

  皇上跟华妃的感情本应该是很纯粹的,但中间却掺杂了前朝的权势。华妃爱皇上爱的很彻底,但她并没有那么多的坏心眼。很多坏主意都是曹琴默出的。皇上痛失心中所爱,知道曹琴默背后使了不少阴招,从心底里厌恶她,而曹琴默还向皇上进言,要处死华妃,来掩盖自己的所犯的罪行,更想替华妃处置了她。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温宜没有母家作为依靠,之前皇上和太后要她活着,都是看在华妃的面子上,处理曹琴默势必会打扫惊蛇,况且她作为温宜的生母,一旦丧命,华妃很有可能替死去的曹琴默抚养温宜。

  而扳倒华妃后,曹琴默就成了无足轻重的人。

  曹琴默长时间与华妃来往,还能生下温宜,本就是万幸,她的身体其实也是深受其害的,像曹琴默这样心机重的人,不会不查自己当年难产的问题。而且她还经常似笑非笑的奉承华妃,说她有皇上御赐的欢宜香,实际也是一种嘲讽。

  在后宫知道太多的人通常都活不长,皇上和太后索性就让这个秘密消失。

  襄嫔心思太重,对主子不忠,卖主求荣,千方百计置旧主与死地,这样的人太危险,说不定哪天为了自己做出对皇上不利的局面,到时候无法挽回,所以他必须死。

  最主要的是因为她有个女儿,偏偏还是皇上喜欢的小公主。皇上和太后心知肚明襄嫔的手段和心思,怕小公主在母亲的教养下,耳濡目染变成可怕的人。如果没有女儿,曹琴默本来就不得宠,绊倒华妃后也没有靠山,也就掀不起来风浪,就不用必须死了。

  《甄嬛传》中,皇上给每位嫔妃赐予的封号都是有特殊含义的,往往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其他特征相对应,例如甄嬛入宫之初便赐号\"莞\",寄托着皇上对于已故纯元皇后的眷恋,端庄典雅的沈眉庄赐号\"惠\",雍容华贵的年世兰则为\"华\",唱歌婉转好听的安陵容赐号\"鹂\",每个封号都是皇上经过认真思考后赐予给众妃嫔的。其中赐予曹琴默的封号\"襄\"也是另有深意的。

  众所周知,曹琴默在后宫众多妃嫔之中是个不太得宠的角色,即使为皇上生下了非常疼爱的温宜公主,皇上依旧没有给她封妃,曹琴默在贵人的位份一直持续了很久,直至华妃倒下之后才给予她封妃的待遇。

  而对于\"襄\"的封号,甄嬛在她面前的解读是\"襄者,助也\",当然聪明的甄嬛,这样解读是为了怂恿她进一步向皇上觐见处死华妃,而甄嬛深知皇上最忌惮后宫之人参政,讨厌狠毒之人,襄嫔进言处死华妃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死路,太后、皇后因为忌惮于她的狠毒,命人毒死了她。

  然而,皇上赐号\"襄\"真的如甄嬛所述\"襄者,助也\"吗?非也!

  反之,当初皇上赐号曹琴默\"襄嫔\"之时,其实就是皇上马上要对她下手了,原因就在于\"襄\"字,是一个很\"大\"的封号,擅长捧杀的皇上此时必定不安好心。可能曹琴默在获得这个封号的时候也是暗自欢喜,不然在听到甄嬛的\"襄者,助也\"之后也不会冒冒然地一再进言杀死华妃。

  而翻阅\"襄\"字的解释可知,除了甄嬛所述\"帮助、辅佐\"的意思外,在古代它的意思是与攘字相同的,也就是扫除。如此一来,皇帝赐予曹琴默\"襄\"的封号便可知,对她皇上早已有杀心。

  曹琴默,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女人!

  曹琴默在揭穿华妃的事以后被册封襄嫔,此时她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

  她对自己的贴身宫女说,华妃不可靠,莞嫔更不可靠。还说妃,贵妃,她要一步步爬上去,挡她路的都要死!她封嫔以后也确实得意了一段时间。在御花园里,甄嬛点破她的封号为什么是襄字,至此她的嚣张气焰一下子泄下去一大半。

  在后来对待华妃的事情上,她又太过急躁,意图置华妃于死地。多次煽动皇帝,想让皇帝杀了她华妃。可是她不知道,皇帝对华妃还是有真感情的。他曾经在太后面前说过若华妃就此安分守己,他会给她个贵人的位分。

  但曹琴默屡次挑唆皇帝杀华妃已经犯了皇帝的忌讳。一来皇帝对华妃光有点感情,二来皇帝最忌惮叛主求荣的人。本来给她个襄嫔要是她安分点也就算了,却不想点燃了她的野心,以至于后来皇上和太后毫不犹豫的下手除掉了她。

  曹琴默那么急于除掉年世兰,或许是看到了华妃未来有可能还会复位。一旦她复位,必容不下自己。可是她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样触犯了皇帝的逆鳞被提前除掉。

  这就是皇帝和太后为什么容不下襄嫔曹琴默的原因!也是她最后加速自己死亡的原因。假如她在揭发年世兰后知道韬光养晦,也不会死的那么快!

  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本人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