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70,80年代的甜食店都供应什么?价格如何?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70,80年代的甜食店都供应什么?价格如何?

  甜食店这个名称,在70 80年代是不存在的,因为那个时候很多都是国有商店,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个体商店,但都以商店命名,也没有专门的甜食店。那些甜食商品都在商店里面出售,价格非常的低,不过那时的工资也少的可怜!

  七八十年代,正好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时候的物资匮乏,商店也特别的少,在八几年的时候,我们所在的城市也就有不到十几家商店,而这些商店都是国有的,里面卖的食品种类不是很多,基本以罐头,饼干,糕点,糖果为主,其它的甜食很少见到。记得那时大白兔奶糖是一块五毛钱一斤,而且那时的大白兔奶糖可以论块卖,一块五分钱。

  可能我们城市比较小,地理位置也偏僻,商店供应的食品还是不太多,想再买点甜食品比较难,只有当地国营食品厂供应的那点糕点和饼干一类的,而且那个时候买面食是需要粮票的,我还记得那时买麻花应该是二两粮票,再加上一毛五分钱。但买糕点和饼干就不用粮票了,不过价格要贵一点,像买江米条就不用粮票,那是我最爱吃的好点了,价格应该在八毛钱一斤。

  还有一些甜食,例如桃酥,牛舌饼,还有八列酥等,反正没什么特殊的甜食,就连面包都很少见,那时候想要吃面包,还得托人去国际列车上买,还是那种带油纸包装的,两毛钱一个,味道可好了,应该是北京食品厂做的,我们当地是做不出那种味道。

  在七八十年代想要买点甜食,那真的是有钱人才能做到的,如果只凭家里那点微薄的工资,也就勉强够买粮的,真就没有富裕钱去买零食吃,就算是买,也买一点点,解解馋就算了,想要吃个够是不可能的,虽然那个年代的物价很低,但挣得也很少的。

  ——最后总结:关于70 80年代的甜食店都供应什么?价格如何?的问题。我的回答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我是明泽美食,感谢大家阅读本文,如有不足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栏留言互动,谢谢!

  勾起儿时记忆。

  小时候零食品种屈指可数,记忆中那几样吃食,现在回味起来,依旧口有余香。

  1、橘子瓣水果糖

  孩子永远无法抵御甜味的诱惑,记得小时候父亲间或会在下班回家后,从口袋里神奇的变出几块水果糖,橘黄色的,橘子瓣的形状,塑料纸包装,一毛钱能买九粒。快速塞到嘴里,从腮帮子被撑得胀鼓鼓的到慢慢糖块儿慢慢变小,最后一点点的消融,而心底甜的欲望呗一丝丝的满足着。二哥喜欢嘎嘣嘎嘣的咬着糖块吃,吃得太快,后来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我和大哥蠕动的嘴,羡慕的不要不要的。有一次忍受不了二哥的馋涎欲滴的眼神,想把自己口里的糖块分他一半,失控,糖块掉在地上,后悔不已。这件事儿成了哥仨长大后的趣谈。

  2、动物饼干

  做成动物形状的饼干,油性小,但因加入牛奶,故奶味十足。记不得多少钱一斤了,大慨是几毛钱一斤。那时家里买一斤动物饼干次数并不多。通常是孩子们过生日或考试获奖的时日,父母会买一斤算做奖励。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用前牙咬下,再用后牙慢慢咀嚼,奶香满口。

  3、汽水

  那时的汽水,是玻璃瓶装的,气很足,平常日子基本喝不着的。学校开运动会时,爸妈会给我的小书包里装上几块吃食,或面包或老式蛋糕,每次打卡书包看到两瓶汽水时,都是喜不自禁。气水可是我的最爱。喝完后会不自觉的打嗝,之后便是舒畅感贯穿全身。心满意足的不要不要滴。

  现在,物资丰富,物流也四通八达,好吃的零食不计其数,可再怎样也难寻儿时吃食的美妙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70年代根本沒有甜品店,那时候,叫计划经济,所有物质都在供销社里面销售,儿时望着供销社里面的各种商品,特羡慕供销社里那些漂亮姐姐,觉得她们好牛,不屑地接过顾客递过去的零钞和各种供应票据,再不屑地将商品推在柜台上,那时的顾客不叫\"上帝\",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极端,我童年生活在镇上,镇上供销社里只有寸杆糖、糖精、白糖、红糖、水果糖这些售卖。

  普通老百姓都买糖精,我们家也买,只要家中有糖精,去打一桶井水回来,丢两三粒糖精进去,舀几勺甜酒进去搅匀,那就是70年代最流行的甜品,我们镇上,一到赶集日,好多卖这种甜品的摊位都摆出来,1分钱一杯,小时候特馋这杯甜品,手里有1分钱就悄悄去喝一杯。

  白糖、红糖这些高级东西,普通人吃不起,小时候去奶奶家吃过红糖,自家甘蔗榨的,只有去加工厂榨糖那天才有品尝红糖的福利,奶奶家榨得不多,榨完回家就锁起来了,再也沒吃过奶奶家的红糖。

  冰糖是去外婆家吃过,那时候,我都沒见过冰糖,在云南工作的姨妈给外婆买了十斤冰糖回来,在当时来说,那真是大手笔,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来讨糖吃,外婆给孩子们一人分了一小块,然后找了个坛子将冰糖封存起来,那时候,只要听到外婆开坛的声音就兴奋得直跳,意味着又有冰糖吃了,外婆家的冰糖坛成了我儿时最难忘的甜蜜回忆,虽是封起来了,可外婆隔几天又会开坛取两块给我吃,比奶奶家锁起来的红糖有盼头。

  饴糖是小时候见过最多的糖,因为那叮叮当当的敲声,糖沒吃到,那声音己经将孩童们都吸引了出来,那是我们儿时魂牵梦绕的声音,也是那个年代最动听的声音,要是能吃上一小块,我们会高兴很多天。

  花生糖是属于大城市来的高端产物,在我生长的那个镇上供销社从来没见过这种糖,是花生外面穿了一层糖衣,第一次吃这种糖是亲戚送的,有亲戚在部队,每年回家探亲都是提着两个超大的袋子,我们家是他的必经之路,那一年,送了我们家两袋花生糖,一袋有半斤的样子,大人马上开了一袋分给我们吃,当时就被征服了,香香甜甜,吃了回味无穷,到现在我还爱吃穿衣的花生糖。

  那时候基本没有专门的甜食店。城市里的百货商店一般设有专门的糖果柜台,比如著名劳模张秉贵的阵地——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专柜,他就是以销售糖果中的“一手抓”和“一口清”等绝活而知名的。这些城里的百货商店具有一定的窗口性质,代表一个地区的商业服务水平,从北京到县城都有,只是规模不同而已,都有相应的糖果专柜,品种也相对丰富一些,但百货商店的数量毕竟有限,所以排队购买是必须的。

  张秉贵同志

  广大农村和城里的社区一般只有卖百货的供销社,所卖的甜食只有糖果、饼干、糕点和罐头,麦乳精就算是高档的了,一般没有专柜,每类的品种一般只有两三种,总共十来种的样子。

  糖果

  饼干

  桃酥

  罐头

  大家好,我是食言素语,是一个喜欢吃吃吃并且喜欢研究怎么吃的人。关于70、80年代的甜食店都供应什么,价格如何这个问题,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70、80年代,现在感觉起来已经很遥远了。和现在多种多样的甜品店、甜品种类相比,那个时候真的是物质很匮乏。我自己就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记忆中,小时候能吃到一点糖果或者点心都是过年过节的时候。那时候也别想有生日蛋糕什么的东西,我过生日曾经吃到过巧克力,就是当时最珍贵的糖果了。

  70、80年代,国家刚刚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就算在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也还没有专门的甜品店出现。如果我们想要吃到甜点一类的东西,一般需要去以下几个地方:

  1、发达的大城市,比如上海,有西餐厅、蛋糕店,里面也会有蛋糕、西式点心、糖果一类的食品供应。

  2、普通的小城市,要去百货商店或者糖烟酒公司去购买糖果。要去一些糕点店、饭店去购买点心。

  3、再往下的城镇乡村,基本只能有个杂货店、供销社一类,就是能够供应一点简单的糖果、饼干。

  这里只能说是甜食,因为那时候的食品,还不能象现在这样划分得很清楚,只能说带甜味的,就算甜食了吧。下面就跟大家介绍几种。

  1、金币巧克力。这个简直是当时比较高档的糖果了,我记得自己根本舍不得一次吃一片(说实话一片也没多大)。都是咬一小口,又包起来,下次再咬一小口。

  价格大概是5毛到1块。

  2、水果硬糖。口味倒是比较多,很便宜。一分钱一颗。有苹果味、蜜桃味什么的。糖纸是透明的,看得到里面的糖的颜色,花花绿绿还是比较好看。小时候去买东西,遇上一分两分钱找不开的,有的店主会用来找零。小孩子就很开心的有得吃了。

  3、月饼:这个是节令美食,也是每年可以特别开心的吃点心的季节。手头再不宽裕,家里也一定会买的。我家那时候一定会买的是豆沙馅、玫瑰馅、桃酥,都很好吃。

  4、大大泡泡糖:这算是能吃能玩的一个糖果,就算有点贵,小孩子们都趋之若鹜。起先是块状的,后来又出现了大大卷。

  5、奶糖:这个以大白兔为代表,好吃,但是也比较贵,家里基本都不怎么舍得买的。因为好吃还很少吃到,记忆就特别深刻。真的是当年的情怀了。

  6、汽水和冰激凌、冰棍:这个是当时要到饭店去吃的。一些国营饭店顺带着在夏天经营一些甜的饮品。汽水是玻璃瓶装的,当场喝完瓶子要回收,香蕉汽水里面有香蕉香精,味道浓,气泡很冲很足。

  冰激凌没有现在这么口感好,叫做蛋奶冰激凌,是鸡蛋、牛奶为主原料制作的。当时已经算是很高档的夏天甜品了。

  冰棍就简单一些,街头小贩用木箱子背着卖,或者用小推车、自行车推着卖。就是水和白糖做的,好一些的有糯米红糖、绿豆一类的加进去,就能卖到5分钱1根了。

  7、雪糕:这个也是比较贵的甜点了,有一种叫做人头雪糕,白色部分是牛奶味,人的眼睛和嘴巴部分是巧克力味,也因为不同颜色形成了人头的造型。另外还有一种是大雪糕。奶味特别浓,外包装上有只北极熊,不知道小伙伴们还记得不。

  8、小饼干:那时候的饼干是铁盒子装的,很大一桶,家长一般都藏起来,少量少量的给小孩子。口味比较简单,但是很香。有一种比较好看的叫做花占饼,底下是小饼干,上面用彩色的奶油挤出一朵小花。还有一种是蛋黄饼,小小的圆饼,淡黄色,奶香和蛋味都很浓。

  一提起这个年代,真的是满满的回忆啊。如果大家有其他感受,欢迎来留言分享。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并关注我吧。我是食言素语,头条美食领域优质创作者和悟空答主,有很多好吃的要和你分享。

  7、80年代这个跨度也太大了。 如果说是在70年代,中国北方是肯定没有专门的甜品店的,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也是如此。只有那种街头的小副食店里或者少有的几个大商场里会有一些甜食卖,但是种类也是的极其单调的,比如米花糖,芝麻糖,蛋糕,桔子罐头什么的。但这些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也是极为珍贵的,很少能吃到。到的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情况逐步改观,好吃的甜食越来越多,但是在中国北方专门的甜品店还是不多,南方我就不知道了。

  甜食店?

  想多了!

  由于芦芦哥没有生长在一线城市,并不知道那里的情况,但是那时的中国,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现在这种甜品店的。

  由于生活水平有限,像现在这种五花八门的甜食是没有的。

  题中所谓的甜食店,在当时的年代应该是分为两类,一种是卖零食的,一种是卖传统糕点的。

  零食的话,那时比较经典的,芦芦哥一一收集了当时最经典的几款,可以说是超级爆款,都在下图展示。

  如果是传统糕点的话,大概和现在的差不多,绿豆糕、红豆糕、梅豆角(就是长得和棱角一样,白色的,肚子里边全是糖,我们这边叫梅豆角)等等之类的,现在也都可以见到。

  但是,这里要声明一下,现在的甜品不管再怎么美味,都是吃不出当年的感觉的。

  那个相对贫瘠的年代,甜品对于年幼的我们来说代表着怎样的幸福,大概已经超越了单纯味蕾的满足吧……

  

分享3款80后的童年甜食,看看和你喜欢吃的是同款吗?

 

  你好,我在吉林做美食,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是一名80后,对于小时候吃过的甜食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有些消失在时光悠然中,有些保留了外形,但味道却变了。

  1、空心甜酥饼:

  这款是我小时候吃的最多的一种甜食,那时候的酥饼个头很大,能有成人手掌那么大,中间空心后,上面满满的全是芝麻,咬一口香甜酥脆。这个当时大部分是由国营食堂制做和售卖的,也有小贩推着自行车走街窜巷叫卖,每次有小贩路过家门口,姥姥都会给我买一个,5毛钱一个,那时对于小小的我能吃大半天。

  2、散子:

  “散子”是我小时候比较奢侈的甜食了,这个是按斤卖的,我当时年龄太小,只顾着吃了,价钱实在是记不住了,这东西很压称,一斤也称不了多少。

  散子是油炸食品,上面撒了一层白糖,也有的小贩会再加上一些红红绿绿的果脯,吸引小孩子的目光,吃来又香又脆又甜的,是当时很受小孩子喜欢的磨牙小零食。

  3、油茶面:

  我小时候吃的大部分油茶面都是家里人自己做的,一是比街上买的更卫生健康;二是料更足,可以多放一些自己喜欢吃的坚果;三是更省钱了。

  我喜欢吃甜食,但牙齿又不好,所以小时候总是背着妈妈,偷偷在碗里放上好大一勺白糖,吃起来又香又甜,连碗都舔的干干净净的。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3款童年最喜欢吃的甜食,有和我喜欢吃同款甜食的小伙伴,就点赞加关注鼓励一下呗!

  我在吉林做美食,分享美食,热爱生活!

  我是60年代生人,70,80年代的商店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那时候不叫甜食店,也没有超市,便利店这些叫法,街上的商店都是国有的,城市里的综合性商场叫百货公司,里面再分为服装柜,布匹柜,副食柜,烟酒柜,电器柜,文具柜等等,甜食应该在副食柜。再就是各种商店,也是国有,卖副食的应该是供销社,其余的也是分属于烟草公司,五金公司,蔬菜公司等这些单位,就连理发店也是国有。再一个特点是那个时代的店铺比现在少多了,店铺基本上只开到乡镇,村里是没有的,大一些的单位,厂矿会开有自己的商店,叫服务社。

  属于甜食一类的那时有各种糖,水果糖,奶糖为主,砂糖,主要是红糖和白糖,各种糕点,罐头,传统和西式的都有,主要就是这些,和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候很少有现做的副食,都是以能够存储时间长一些的为主,主要是那时的购买力有限,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是消费高峰期。那时候交通不想现在这样发达,物流,快递都没有,像南方的水果运到北方早就烂掉了,所以那时的水果罐头很流行,有玻璃瓶装的和铁皮装的,苹果罐头,橘子罐头,菠萝罐头,你要你想得到的水果,都会被做成罐头,走亲访友时候,提上两瓶罐头是很有面子的事。

  还有很多物资都是凭票供应的,你光有钱不会卖给你,像砂糖就是,要糖票,好像只有少数副食不要票,其它的买米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火柴要火柴票,买布要布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时代,那时的东西是不愁卖的,到了80年代后期,很多物资供应就放开了。

  要问价格真不知道,那时我们小孩子手里哪有钱啊?有的东西价格还有印象,火柴一直是2分钱一盒,那时大人抽的香烟,我们湖北这边圆球,星火,大公鸡,游泳,永光这几个牌子,圆球,星火算是中档烟,2毛钱一盒的样子,公鸡好像是9分钱,还有一种山羊牌子的是7分钱,永光是4毛多算高档烟了。79年的上小学五年级,一年学费是4元5角,这个收据我还在。

  还有那时商店的形象也和像现在不一样,都是木质的柜台,木质加玻璃,顾客只能站在外面,你要看商品得要营业员拿给你,买东西时都要先开票,商品包装那时候是没有塑料袋的,商店里有玻璃坛子,顾客拿走时用牛皮纸和一种塑料网兜,牛皮纸最常见,四方的牛皮纸打包再用线一扎,可以用手提着,这是当时售货员的基本功了,只有高档的商品才会使用网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在我们上山下乡的小山村里

  温饱已然不成问题了

  可零食却异常匮乏

  毕竟那原是个以贫穷闻名的小村庄

  底子太薄

  糖果、饼干等现如今小孩们不屑问津的零食

  彼时却是我们村里小孩们日思夜想的大爱

  那时最便宜的水果糖要一分钱一条,平常根本无福消受到。为了吃上个把条糖果,机灵些的小吃货“被迫”学会了察言观色:一俟大人心情大好,脸上有了笑模样时,会急忙见缝插针,适时地映求父母给个一分两分。大人们此时总是特别慷慨,会格外开恩,很痛快地往外掏腰包。 小孩得了钱,一转身就飞奔去供销社,惟恐大人临时起悔,坏了他们的美事。终于买来一条糖果,耀武扬威地蹿到了小伙伴当中。当着大家的面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抽出糖果来,却舍不得把整条囫囵地放入口中,而是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伸出舌头一下一下地舔,一边吧嗒着小嘴细细回味。一副世间美味莫过于此的作派。

  那些两手空空的围观者此时眼巴巴地瞅着美味当前,却只有咽口水的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大家的喉头随着吃糖者“优雅”的动作上下滚动,节奏合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抵制不过诱惑的不识时务者,转身跑回家,扯着大人的衣角软磨硬泡。片刻,即能听到从这家传出的小孩哭叫声。那多半是要钱的小孩糖果吃不到反倒吃了家长赏赐的“爆炒板粟”(一种类似脑瓜崩的家暴行为)。合该挨打,这没眼力见的小屁孩,他家大人的心情此时正不好着呢。

  并不轻易扔掉那张玻璃糖果纸

  而是洗净晾干后小心地珍藏起来

  那会儿

  小伙伴们对收集糖果纸拥有

  巨大的热情

  乐此不疲

  小孩们不但收集自己好不容易吃来的那几张,还四处搜索,在满村庄寻寻觅觅寻寻,网罗一切可以网罗到的糖果纸。一旦蓦地发现“猎物”,立马就两眼发光,如获至宝,常常是好几只脏兮兮的小手同时伸向那张宝贵的糖果纸。僧多粥少,为了糖果纸,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争抢的事时有发生,吵嘴骂街,甚至使用武力者都屡见不鲜。

  一分钱一条的水果糖

  小伙伴们以所集糖果纸的多寡论英雄,糖果纸是我们最大的谈资也是骄傲的本钱。那些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糖果纸灿如星子般地点亮了山村

  糖果、饼干、罐头

  以及一应酱、醋、茶、酒、烟

  全掌握在一个叫“地主”的售货员手里

  因其粗通文字和计算

  便干上这个紧俏的肥缺

  拿的是月薪,队里又给记工分

  不用下地劳作也能旱涝保收

  “地主”管辖下的供销社村代销点座落于公路右侧,西邻大队部,东望小学校舍,是全村小吃货们灼灼目光的聚焦之地。 售货员这个“地主”名字的由来我至今未解,现在想来,那多半是个外号吧。否则在那个政治敏感的年代里,谁敢顶风而上叫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名字呢?这也算是我小时候存下的一个疑团了。

  但当时不辨是非、望文生义的小家伙们却深信不疑地认为他是真正的地主,因此去代销点买东西时总是“地主”长、“地主”短地直呼其名,连声叔叔也不叫。那位名震全村的“地主”叔叔却全不以为忤,照旧十分温和谦恭地服侍我们这些小吃货。

  这名字分明是个反派,小学课本里铺天盖地都在批判地主。敬爱的雷锋叔叔手臂上三道刀疤就是让万恶的地主婆砍的;《半夜鸡叫》里长工奋起反抗,与地主老财周扒皮斗智斗勇。小吃货们对课本里的地主深恶痛绝,奇怪的是对现实中的“地主”却全无恶感,因了他掌管的那些我们可望不可及的糖果饼干罐头,反倒爱乌及乌地喜欢上了他。

  在零食如此缺乏的“严峻”状态下,小吃货们愈加渴盼的就是节日的到来,诸如普渡、春节、端午节等。那年头,乡下的婆姨们无不被窘迫的生活逼出了一双巧手,人人技艺精湛,普渡时蒸花生糕、端午时裹棕子、春节时炸五香等等全不在话下。妇女们做出来的东西足可与今天市场所售的相媲美,极大地满足了小吃货们的胃口。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经济上天翻地覆,如今满世界都是吃的东西,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当年的小吃货们也多已到了中年发福的年纪,减肥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要务。大家见了面,却都要不由自主地遥想当年那些美味的吃食,且集体再来一番对往昔的唏嘘慨叹。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