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曼施坦因身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到底应不应该为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责?有何依据?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在德军第6集团军还没有被合围之前,陆军总司令部就已经开始考虑新组建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以分担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压力,当时隶属于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多达7个野战集团军,包括4个联军集团军,一般来说一个野战集团军群司令部指挥3-4个集团军是较为适宜的,考虑到指挥联军集团军更加复杂困难,这些数字还要进一步减少。陆军总司令部原本计划让新组建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专门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作战,将下辖德军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因为辖下的罗马尼亚军队较多,准备由罗马尼亚军队总司令安东内斯库元帅出任集团军群司令。不过由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一直较为激烈,加上冬季即将到来,陆军总司令部准备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转入冬季防御阶段后再好好梳理自己的指挥体系。

  1942年12月底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发起的大规模反攻行动(天王星行动)大大超乎了德军的预料,而战事的灾难性发展也是德军所始料不及的,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彻底粉碎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防线,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几乎被歼灭,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遭到重创,最严重的是强大的第6集团军完全被苏军所包围,该集团军一直在斯大林格勒从事激烈的作战,并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无法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支撑太久。当时的军事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不只是这四个集团军遭受打击,其他三个布防在顿河一线进行防御的集团军也遭到了苏军的进攻,B集团军群司令部已经难以掌握现有的局面了,必须立刻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专门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尤其是解救第6集团军。

  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的司令部升格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主要任务就是解救第6集团军,恢复苏军发起进攻前的态势,曼施坦因也因此荣升集团军群司令。不得不承认,曼施坦因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确实尽了他的一切努力,辖内所有可用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解围进攻中,甚至不惜冒着侧翼暴露的严重威胁。但是解围行动最终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解围部队实力过于弱小,仅靠一个装甲军无法完成这一重任,希特勒承诺给予曼施坦因的援兵太少也太晚了。

  虽然曼施坦因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依旧对于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第6集团军最初被围时,所有的陆军将领都持立刻突围的意见,只有曼施坦因认为第6集团军不应该立刻撤退,诚然他在军事上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却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德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战役预备队和空中运输能力。但是这两点又是曼施坦因所不知情或者说不了解的,由于战役预备队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东线的将领并不了解全局的态势,甚至连陆军总参谋长也无权过问除东线战场以外的陆军单位,而空军方面就更不可能了,戈林一支牢牢掌控着这一力量。不管是处于怎样的考虑,曼施坦因的建议都给了希特勒很大的影响,当时曼施坦因的威望非常高,希特勒也非常信赖曼施坦因,这使得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不允许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而在合围最初的那几天是第6集团军唯一逃生的机会。

  直到初次的解围行动失败后,曼施坦因才对于当时的形势有了彻底的了解,空军和战役预备队都严重不足,难以胜任解救第6集团军的重任,作为东线最具有战略头脑的陆军将领,曼施坦因自然也提出一个可行的大战略“处方”,那就是急剧的收缩东线的南翼,迅速的将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回,大大缩短南翼的战线长度,从而使A集团军群的大部分加入到对第6集团军的再次解围行动中,尤其是关键的第1装甲集团军。曼施坦因清楚的意识到,一两个野战师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必须投入集团军级以上的重兵集团才能解救第6集团军,并反败为胜。可惜曼施坦因并没有这一权力,只有希特勒才有权利在战略上做出决策。所以,第6集团军的覆灭,希特勒负有主要责任,而曼施坦因作为第6集团军的直接上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顿河集团军群”听起来番号挺吓人,在曼施坦因就职时有多少部队呢:德国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没有罗第4集团军),这其中的第6集团军被苏军紧紧包围着,第4装甲集团军已被严重削弱(有一个军还在包围圈里),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仅有相当于三个步兵师的兵力,甚至连警卫曼施坦因司令部的也只有一个哥萨克骑兵营,那得算伪军。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

  也就是说,曼施坦因的基本部队第11集团军并未带到南方战场,这个所谓的集团军群不过是原来“B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并且大多还是在之前会战中损失严重的部队,曼施坦因仅仅从列宁格勒前线带过来一个司令部,在就任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初,他基本就是个“光杆司令”。而“顿河集团军群”原定的总司令应该是罗马尼亚的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毕竟该作战地域内有两个集团军20多万罗马尼亚人,结果又被拆分使用了。

  

曼施坦因身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到底应不应该为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责?有何依据?

  类似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大型会战,在双方战略态势互相都非常明了的情况下,并没有太多的花招或者战术可言,主要还是依靠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部队的意志和战斗力。苏军包围着保卢斯集团军欲加围歼,必然要先解决掉试图解围的德国援军。注意,苏军反攻部队1942年11月23日就已经在卡拉齐完成合围圈的封闭,但是对第6集团军的总攻却拖到了1943年1月初,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朱可夫在干吗?打援呗。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保卢斯)

  曼施坦因在之前的第56装甲军长、第11集团军司令任上能够发挥的不错,很大程度是因为拥有一定的作战自主权,他的上级要么是霍普纳、要么是老领导龙德施泰特,这都是专业的军人,可以放手允许部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挥。然而一旦曼不群晋升为“集团军群总司令”后,他的直接上级已经是陆军总司令部和最高统帅部,而这俩机构的头子都是一个人:国防军最高统帅兼陆军总司令小胡子。

  小胡子偏执地拒不放弃斯大林格勒,认为“德国士兵占领哪里,就应该守住哪里”,却又提供不出足够的部队给曼施坦因达成任务。第4装甲集团军当时只剩下相当于一个军的战斗力,罗马尼亚军队的突破能力干脆不值一提、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周边战场上有143个师旅级作战单位,他用了其中60个围困保卢斯,其他所有部队都用于外围打援。而小胡子并没有完全履行承诺,他调给曼施坦因的援军只有两个装甲师、三个步兵师、一个山地师和两个空军野战师,加上4装集的原有部队,整个顿河集团军群用来解围的只有11个德国师,能撕破83个苏军的师旅级单位防线?梦呢。

  曼施坦因发起的“冬季风暴”解围行动,在12月19日取得了唯一一次重大战果,4装集的第57装甲军突破到距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48公里的地方,这个时间点上,哪怕保卢斯执行不突围的命令,他也应该派出有力部队予以接应,打通与4装集的陆上通道。只有48公里,装甲部队不到俩小时的行程,苏军阻援部队就将面临敌人两个集团军的夹击,腹背受敌的可怕性是明摆着的。

  并且“顿河集团军群”已经组织了一个巨大的运输车队,满载3000吨弹药、油料和粮食,如果第6集团军获得这些物资,无论是坚守还是突围,后面都将从容的多。可惜,保卢斯浪费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当天中午曼施坦因电请陆军总部,要求允许第6集团军向西南突围,里应外合击破苏军战线,历史事实是,希特勒有条件的同意了!然而保卢斯以其坦克(约100辆可动用)仅有30公里油料为由,要求4装集再前进一些才能出击,但是战机转瞬即逝,随着苏军增援部队迅速赶来,第57装甲军再也突不动了。

  (安东内斯库元帅)

  被困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德军,共有五个军22个师约20万人,如果不作突围打算而坚持防守的话,每天需要弹药物资总量为550吨,即便是维持防御作战的最低需求也得400多吨,这些补给只能通过空中运输送达。由于路途遥远,德军单机每天只能飞一个架次,运送550吨物资就需要每天动用225架容克52型运输机,期间还要经过苏军控制的防空区,这完全超出了德国空军在西南战场的实际能力。

  然而空军总司令戈林却在1942年11月23日,向小胡子信誓旦旦做出了完全可以满足第6集团军需求的保证,这极大影响了后者的判断,据此严禁第6集团军早期突围。事实上,德国空军每天只运达200吨不到的物资,期间还损失了488架运输机和1000多名机组人员,到了后期连200吨都无法保证了。保卢斯难以下决心突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油料不足,那将意味着他必须抛弃大批坦克等重武器,不仅突围无力,还很有可能战后被追责,所以“戈大忽悠”对德军战役决心的错误树立,有着不可推卸之责任。

  (戈林)

  曼施坦因的真正责任在于,他刚刚晋升集团军群总司令,还不敢像后来那样“犯颜直谏”,甚至是言语威胁,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在后面的第三、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胡贝包围圈”战役中,为了获得前线指挥全权,他经常以“要么给我援军、要么允许我撤退”的选择题给小胡子施压,并且屡屡得手,也是他未来被解职的重要原因,后者已经“受够了”。

  但是显然,在斯大林格勒的解围行动期间,曼施坦因还做不到这个程度,期间关于从A集团军群抽兵的问题、要求保卢斯主动配合出击等问题,尽管他与小胡子也有争论,但并不坚决。如果他能够坚决地争辩,要么从克莱斯特的后备部队中得到足够的增援、要么保卢斯必须完全配合他的行动,第6集团军都有逃出生天的可能,当时苏军的战斗力还没有恢复到1943年的水平,虽然数量较多,质量却仍然不济,

  (保卢斯投降)

  德军的执意强攻和苏军的顽强抵抗基本上就已注定了第六集团军被围困的命运,这也就意味着保卢斯当时只有两个选项:要么孤注一掷率军突围,以期最大化的避免损失;要么坐以待毙惨遭围歼。

  12月8号(1942年)这天,已经看清形势的保卢斯终于还是向柏林发出了请求突围的电报。无奈的是希特勒坚定地拒绝了保卢斯的请求,并严厉的命令第六集团军必须坚守斯大林格勒,不准后撤!

  那么,这时的曼施坦因是如何看待第六集团军的遭遇的呢?不排除曼施坦因有迫于最高司令部压力的可能,但根据当时的战场情况研判,他也认为第六集团军并不具备突围的条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曼施坦因之所以认为第六集团军不应该突围,主要是因为自己用于解围的部队在进攻途中也受到了牵制,而且保卢斯一旦选择突围,那么届时身处后方的德军必然要承受更加巨大的来自苏军的压力。

  所以,曼施坦因选择让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发挥“吸铁石”的作用,尽可能的吸引苏军的大规模兵力。然后他会派何立德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合并而成)发起佯攻、并让第四集团军从南部发起攻击试图与第六集团军接触,以达到增援解救的目的。

  

曼施坦因身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到底应不应该为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责?有何依据?

  曼施坦因的解救计划虽然周详,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具体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们可以从曼施坦因于12月9号发往陆军总参谋长的报告中可窥一斑:

  首先,第四装甲集团军下辖的第57装甲军既定任务拖延、第48装甲军又须投入至齐尔河一线。其次,罗马尼亚军团虽尚能抵抗,但很难期冀其有大的突破,而且当时组成何立德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军团除第一军人员较为完整外,其余各部均只剩下1到2个y营的兵力。

  与此同时,希特勒向保卢斯允诺的空中补给也难以实现:因为天气和装备原因,极少数日子里的最大运输量能勉强达到300吨,其他时间里的运输量只有可怜的不到25吨;而第六集团军的单日最低补给则需要400吨。

  不过,援救条件虽然不够充分,但第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第57装甲军)还是在这一过程中抵近了被围的第六集团军:最近时相距只有30多公里;按理说保卢斯这时完全可以向第57装甲军的方向移动,但他并没有那么做,原因只是害怕违背希特勒的命令。

  

曼施坦因身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到底应不应该为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责?有何依据?

  所以在笔者看来,第六集团军的覆灭主要应该归责于希特勒的偏执和保卢斯的保守。曼施坦因虽最终未能成功解围,但他至少依据现时情况尽了最大的努力,毕竟解救第六集团军并不是德军唯一的任务。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曼施坦因当然要负很大责任,就是因为他的招牌太大,给希特勒和第六集团军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德国统帅部才没能更早地要求第六集团军自行突围。

  曼施泰因手下的兵力其实并不弱,但是被苏军的连续进攻挫了锐气,而且反击的章法也乱。虽然德军在外围化解了不少苏军攻势,但是防线到处是漏洞,搞得苏联坦克见缝就插,一系列关键枢纽和补给站被苏联坦克部队破坏和占领。导致德军根本无法组织好有效地解围,反而不断被苏军击退,让包围圈越来越大。

  曼施泰因虽然在12月12日最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击——“冬季风暴”,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一度接近了斯大林格勒,但在突破战斗中过早消耗了坦克兵力和燃料储备,导致后继突破无力。这是解围失败的关键原因。

  这时候,曼施泰因还呼喊保罗斯率领第六集团军自行突围,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推脱。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德国第六集团军早已丧失机动能力,怎么可能自行突围呢?第4装甲集团军都已经陷入三面被围,只能向西逃跑。

  曼施坦因身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到底应不应该为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责?有何依据?从执行命令角度,德军组建顿河集团军群的目的,就是解救保卢斯,即使救援不成功,曼施坦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曼施坦因的指挥生涯里,他有两个巅峰时刻,一个是1942年打赢克里米亚战役战场封帅,一个是1943年2月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赢得伟大统帅称号。

  但他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比如在苏德战争打响后,他的装甲部队在北线陷于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出不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救出保卢斯就放弃了任务。虽然他在回忆录中把责任都推到了统帅部指挥失误,但从服从命令的角度出发,看到第6集团军深陷重围而弃管,没有完成任务的责任是躲避不了的。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误区,有些人认为如果希特勒不干扰指挥,放手让曼施坦因直接指挥保卢斯,那样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实际上,希特勒是把曼施坦因作为能人看待的,克里米亚战役以后,德军将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肢解,他的司令部和炮兵部队北上驰援列宁格勒战场,当时就是想曼施坦因在北线建立功勋,毕竟巴巴罗萨计划展开时,曼施坦因就是在北线指挥作战。

  可是,没等曼施坦因站稳脚跟,苏军在中线和南线准备的两场作战“天王星计划”和“火星计划”出现了苗头,德军又准备让曼施坦因到中线指挥作战,第11集团军司令部甚至都转移到了莫德尔的防线。只是斯大林格勒战场形势比勒热夫更紧迫,德军又在11月20日紧急派曼施坦因去接替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职务。

  实际上,德军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早已有之,指挥官还是罗马尼亚军队司令安东勒斯库,只不过罗马尼亚军队的作战能力堪忧,在指挥德军统一作战中力不从心。派曼施坦因南下,既是重用也是希望他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这个方面讲,曼施坦因接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职务时,德军也是要人给人要坦克给坦克,原有A、B两个战斗群的精锐部队也基本给了他,第48装甲军和第57装甲军也都是战斗力非常强的力量。虽然在预备队投入方面,希特勒重视了勒热夫战场,但在南线战场,德军的兵力并不是非常弱势,除了希特勒长臂指挥的原因外,曼施坦因在南线没有形成合力也有原因。

  从历史上看,德军派曼施坦因接替顿河集团军群指挥权时,也是根据苏军的战略调整来采取的应急措施。对苏军来说,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就不断地采取组建各个方面军的办法,把任务分解到各个作战方向,这样的好处就会削弱德军装甲快速集中进攻的优势,为了应对苏军的消耗战打法,德军也不得不跟着变化,组建顿集团军群也是其中一个尝试。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起因上分析,也是德军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引起的,德军派A集团军群打高加索,苏军非要在斯大林格勒歼灭B集团军群,而德军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B集团军群调走,这就给了苏军机会。

  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正是弥补分兵A、B两个集群的错误,曼施坦因就应该集中两个集群的力量攻苏军一点,而不是继续采取钳形攻势,这样等于又分散了德军的兵力。

  按曼施坦因的想法,由第48装甲军打牵制作战,走近路直逼斯大林格勒,引起苏军重兵注意,而由第57装甲军暗渡陈仓,准备迂回到斯大林格勒侧翼,再发动突然一击。想法虽好,却缺乏足够的兵力支撑,因为此时苏军酝酿两个多月的“天王星行动”已经展开,看到顿河集群前来救援,迅速暂缓围歼保卢斯的计划,而集中兵力向曼施坦因反击,这才导致曼施坦因应付不过来。

  当然,对曼施坦因来说,即使他没有救出保卢斯,他也有一个好借口。德军组建顿河集团军群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阻止苏军切断A、B两个战斗群之间的通道,因为在两个战斗群之间仅两个师的德军防御,一旦被切断,A集团军群和克里米亚地区就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从上面分析看出,曼施坦因撤出斯大林格勒没有成功救出保卢斯,但却完成了阻止苏军切断A、B战斗群之间通道的任务,这也算大功一件,而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又出奇制胜,这又为他推脱斯大林格勒指挥不当找到了台阶。应该说,在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相互埋怨之下,保卢斯是最痛苦的,坚守还是突围,希特勒和曼施坦因都给他下过命令,左右为难才酿成最终投降的后果。

  小编认为,保卢斯将军的第六集团军被全部歼灭,希特勒应该负主要责任。包括曼施坦因元帅在内,其他人也要负一些次要责任。

  希特勒作为统帅,应该最了解前线的情况,曼施坦因虽然建议保卢斯不要突围,但是曼施坦因估计的二个军事条件一个也满足不了,根本就不足以解救保卢斯集团军。

  一,第一个军事条件,足够的援兵,希特勒就无法满足。从B集团军群分出来的四个集团军,德军二个,第六集团军在包围圈里,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在苏军“天王星行动”的战略反攻之中遭受重创,勉强凑齐一个装甲军,其他还要维持防线,根本不足以打穿苏军包围圈,救出第六集团军。联军的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在苏军打击下,有的建制只剩一二个营,薄弱的兵力,可怜的战斗力守得住防线就已经是极限了。除非从高加索方向至少抽出一个集团军,收缩一下防线还有希望,可是该死的希特勒并没有这样做,曼施坦因只有打残的三个集团军和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兵力不足,解救保卢斯根本无法实现。

  第二个军事条件,足够的空中运输。希特勒太相信空军元帅戈林,其实戈林这个人大言炎炎,说的话根本不足采信。

  敦刻尔克突围,戈林夸下海口,就凭他的空军,就可以消灭英法联军的地面部队和来解救的英国海空军,结果放跑了三十三万英法联军(英军二十一万,法军十二万),让英国保持了元气。

  轰炸英国,也是失败了,反倒是损失了巨量的战斗机和轰炸机。

  这一次也是向希特勒拍胸脯保证,会开辟一个畅通的“空中走廊”,向保卢斯提供充足的物资。但是,从开始到结束,至少每天4百吨的物资,戈林的空中运输连三分之一也没有达到,少的时候只有几十吨。

  因此,希特勒没有派足够援兵,又误信戈林的吹牛,该负主要责任。他应该让第六集团军突围的。

  其他人,如曼施坦因,戈林,保卢斯的次要责任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几个人,保卢斯最冤,德军纪律森严,他必须服从最高统帅希特勒的命令啊!

  曼施坦因在此战中的表现,当然应该为战役失败负责。但并非其一人全担,他首要需为解围行动(当时有一个很自信拉风的名字“冬季风暴”)失败负责。这里要澄清现有回答中有误的两点∶一说希特勒及德军高层因对其期待太高,没有及时让保卢斯集团军突围致使大败。错,无中生有。希特勒从没有让第6集团军突围的想法!尽管多数德军高层和保卢斯一再要求突围,尤其在曼施坦因解围失败后,希特勒还是不动摇(当时希特勒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二是派给曼帅的援兵少。又误,其实不少,有31个师16个是新锐完整的(其中6个装甲师有4个完整的)。而且,曼施坦因指挥能力出色,选择的解围路线合理且正中苏军薄弱点。问题不在部队多少,而是那么多师到位的时间受各种原因影响,在战场上成了“添油加醋”式,零星出拳哪有力啊?加上天气原因和苏军增援及时,结果必败。曼施坦因也不是奥特曼啊。然后,他要与希特勒和德军高层一起承担轻敌无视的共同责任。因为之前一路顺风,曼施坦因被赋予解围重任时,与希特勒一样信心满满,无视苏军的进步。再三,曼施坦因人品有问题,还要负起战后甩锅的责任。战场上既不对希特勒和总部说解围困难的实话,也不愿分担保卢斯的突围压力,一直想让保卢斯自己承担违令突围被追究军法的责任。战后,除了责怪死了的希特勒害他害第6集团军,从不说自己其中干了什么。这种一味甩锅的行为如何没责任?

  凡事明白人都不认为曼施坦因应该为第六集团军的覆灭负责。那都是愚蠢的希特勒地缘论的错误所导致的结果,正是他坚决反对保卢斯提出的撤退计划,才使得已经被苏军包围的第六集团军,没有及时地实施突围行动,失去了最后的自救机会。

  这与曼施坦因有什么关系,在后来实施的突击行动当中,曼施坦因领导的救援军团已经尽力了,同时,爱吹牛的空军元帅戈林也派出飞机,不间断地向第六集团军驻地进行空头物资。可这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就是当时因为希特勒的固执己见,使以保卢斯为首的第六集团军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机会。

  不仅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以后的许多战役希特勒都采取了相同的态度_就是不允许撤退,不允许放弃所占的一丝一毫的领土。在这方面曼施坦因并没有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及时地把部队撤出了苏军的包围圈,从而避免了类似于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当然要负责任,而且还是主要责任!如果不是他瞎吹牛,希特勒未必会死守。戈林也是在他吹嘘之后才不能不保证空中支持的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