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一开始,印度的工业基础比我国好,现在怎么差那么远了?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至于最能反映工业实力的军工科技方面,我国早已将印度甩的看不到车尾灯。

  我国早已实现了主要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基本上可以独立研发、制造包括战机、坦克、军舰、发动机、导弹等在内所有武器装备而印度的军工科技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大量武器装备都还依赖于从国外进口,这也是今天的印度最为人诟病的一个方面。

  1.第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水平不够、眼高手低。

  

一开始,印度的工业基础比我国好,现在怎么差那么远了?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老一辈中国人历经数十年浴血奋斗才得来的,此前的一个多世纪,为了走向富强和民族独立,中国曾尝试无数不同的道路,犯过错、拐过弯,对于如何建立新中国,老一辈中国人都有了足够的教训和经验,因而能够迅速取得成绩。

  

一开始,印度的工业基础比我国好,现在怎么差那么远了?

  而印度的独立虽然也有波折,但他能成功建国,英国的退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度的执政者并没有经历过太多考验。

  

一开始,印度的工业基础比我国好,现在怎么差那么远了?

  独立之后,印度继承了英国的雄厚遗产,但却完全缺乏使用这些遗产建设印度的经验,就好像是一个婴儿突然拥有了一大笔钱一样,守着金山不会花。

  因此,独立后印度的GDP反而长年处于停滞状态,年增长率不到2%;其外汇储备独立前超过30亿美元,然而独立后仅一年时间就迅速减少到18.1亿美元;进出口方面,1948年印度进出口总额超过27亿美元,到1950年不增反降,仅有22.36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中国人能迅速抓住要害,比如勒紧裤腰带也要发展核武器,比如大力推动包括铁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然而印度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化的问题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印度曾经拥有亚洲最发达的铁路网,但独立后这一荣誉与光环就开始逐渐褪去,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印度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步履蹒跚,如今通车里程也被我国拉开了距离。

  不止如此,印度铁路的设施也非常老化,列车型号陈旧、通讯系统落后、车站年久失修,今天的印度铁路不仅车轨宽度不一,连火车型号也是老旧杂乱,甚至上个世纪初的蒸汽机车今天还在使用;火车售卖“挂票”曾经是印度的一大特色,今天虽然火车车厢坐人已被禁止,但车厢到处“挂人”的现象依然存在。

  铁路为印度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运送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几乎相当于我国的春运,然而印度就是不去解决,真的难以想象,这七十多年来,印度人究竟在做什么?

  由此也可见其管理水平的低下和经验的匮乏,与中国相差甚远。

  2.第二个原因是印度好高骛远、不顾自身实际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政策是打扫了房间再迎客,注重自身发展并且相对低调,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知道我们没有家底一穷二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搞建设;建国后的几场战争,可以说我们都是迫不得已,从来不是我们主动招惹的。

  印度呢?

  由于继承了英国遗产,印度独立时家底确实远比我国雄厚,然而那也是相对而言,印度人均GDP比中国更高,但也只相当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的17%左右,其GDP也比我们更高,但其中工业也仅占3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印度城市失业人口达2000万,农村失业人口达1500万;哪怕有工作的人,其人均年收入为也仅为53美元,是世界最低的收入水平,而印度国内高达5000万的低等种姓人和4000多万的无地雇工年平均收入更是只有上述数字的一半。

  由于独立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印度农村占人口15%的地主,却拥有全国85%的耕地,农民种的粮食最起码有一半以上要上交给地主;1951年,印度50万个农村中仅有1%可以通电。

  然而印度似乎完全看不到其国内的状况,从独立后的1948年开始直到上世纪70年代,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印度做了什么?

  印度连续发动了三次同巴基斯坦的战争、一次同中国的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了锡金,并且一度还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虽然后来由于与我国战败被赶了下来。

  有那么好的工业基础,印度没有去努力发现国内经济,明明国内问题那么多,印度也没有去解决,却将大把的精力用在与周边国家的冲突上,最终不但没讨到便宜,反而让曾经工业基础远不如自己的邻国反超,印度人的脑回路一般人确实理解不了。

  今天的印度,铁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导致很难引进国外的先进制造业落地;贫民窟大量存在,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其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也无法培育出大量的工业巨头;而印度喜欢买买买,过度依赖进口,又抑制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

  综合来看,印度工业水平毫无疑问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大幅提升,未来与我国的差距还很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可以说,印度工业水平逐渐陷入落后局面,完全是其政策和战略的失误,是其眼高手低、越作越死的结果。

  印度从来只是一个地域名称

  从古以来

  常有豪族

  通过开浦尔山口

  侵入印度次大陆

  这波过后

  再来一波

  使得印度次大陆

  各邦国林立

  互不聿属

  相互争斗

  没有穷尽

  英国入侵后

  只要认英国为爹

  就保留邦国

  于是印度次大陆有了名义上的大统领

  为了进一步榨取印度的油水

  英国也在印度兴办了工矿企业

  修建铁路网

  当时的工业基础远超中国

  印度翅膀硬了

  闹独立

  印度伊斯兰教教徒与印度教教徒

  誓不两立

  英国推出蒙巴顿方案

  将原英属印度次大陆分为印度与巴基斯坦

  新兴两国在分治过程中

  大动干戈

  居然有几百万人

  倒在互相惨杀的血泊中

  开局一片凄凉

  大伤元气

  新印度组成后

  内部各帮势力强盛

  政令难出新得里

  再搞不合时宜的西式民主

  表面上没有了帮主

  但种性制度根深缔固

  各阶层间难以流动

  一盘散沙

  又频频发动侵略战争

  与周边各国针锋相对

  为了维护军力

  大力购买各大国武器

  式样繁多

  种类无数

  花了天价买来的武器

  效果不敢恭维

  为在南亚称王称霸

  花了海量的钱

  拖累经济发展

  穆老仙上台后

  经济有点起色

  但是盲目学习西方

  防疫抗疫举止失措

  经济跳崖式的下落

  与飞速发展的中国

  距离越来越远

  好好的经济基础

  在自己的折腾下

  步履艰难

  故,野心超过实力

  没好果子吃

  #凌远长著#

  英属印度时代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据说这里棉纱产量占到了世界的?那么多,产量巨大也给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挖到第一桶金之后,英国又在这铺铁路、建工厂才形成了印度在1947年独立时的工业基础但这样印度人没关系,这些都是英国人设计/建设搞起来的,印度人充其量在工厂里当“包身工”和苦力,是在鞭子低下干活!说的更清楚一点,就是印度本身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即便是有所谓的工业基础在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人的手中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本身是政治行为,也就是说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和政党去推动,需要全体国民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政府本身更要有战斗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推动工业化,但印度建国伊始就没有政治改革,英国人走了之后,还是印度的大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统治则印度,这些人都是英属印度时代的既得利益集团,怎么可能会推动国家工业化?因为工业化赚到的钱不一定就比雇佣佃农种地和倒买倒卖外国工业制成品挣钱,并且在工业化进程当中风险太大了,搞不好会破产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印度地方邦世族根本就不想工业化。

  更加奇葩的是印度的“精神领袖”是排斥工业化的,想的是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印度,这样的思维逻辑怎么去领导印度人民进入到现代工业文明,好在开国总理尼赫鲁与甘地的治国理念南辕北辙,他是想将印度带入工业化,他其后的领导人也遵循尼赫鲁的理念,否则印度现在不知道啥样,有可能与现代化国家差距有100年。

  虽然说印度标榜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其社会制度却包含了:奴隶制、封建制、西方选举/议会制…等等,再加上印度的宗教信仰过多,这样复杂的社会结构不可能出现统一思想,多元化的太过了!没法组织起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从事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改造。

  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的,这也是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印度独立之后领土面积不到300万平方公里,却有着4亿左右的人口(1950年),从政治上来说新国家新政府就应该打破旧有的制度和旧有契约,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将所有的土地归为国有,也就是“土改”!但是印度是“和平建国”根本没有大破旧有制度,“英属印度”时代的大地主到了新印度还是大地主,并且印度地方邦的政权几乎是世袭制的,印度中央政府没多少权利,最主要的国家机器军队印度中央也没掌握,虽然是名义上的新国家,但却是“散装”的印度,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动了谁的利益都不可能,比如说:印度与日本签订了高铁合作协议,这都过了三四年了仍然停留在协议文本上,根本没有开工的迹象,主要原因就是没与铁路沿线私有土地拥有者谈好条件 甚至人家根本不和你谈!地是人家的命根子!政府征用了给的那点钱根本不好干啥的,说不定哪一天作废了(莫迪确实干过这种事儿),一家老小吃啥?而地是我自己的就永远有饭吃…这种最简单最朴素的思维逻辑对个人来说没错,但是对国家来说就等于失去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可能。

  更加制约印度工业的原因就是教育问题,印度有世界上最难以考入的大学,也就是图片上印度理工学院,虽然说培养出来很多高层次人才,但印度这种教育是“精英式教育”,而非全民义务制教育,这就拉大了人与人之间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没有更大量的中等文化的群体也就不能产生更多的工业化人口,也就出现了印度大批的高技术人才跑到了国外,而国内没有多少适合大工业制造的人才,导致了印度的工业的裹足不前。

  工业化对人的要求是3W标准的,也就是:工作愿望Work desire、工作技能Work skill、工作纪律Work discipline,对于这三个标准目前东北亚国家、欧洲几个发达国家和北美做的比较好,而具体到印度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口显然是比例太少了,最主要的工作技能由于文盲太多,根本达不到进入工厂在流水线作业的标准,你连工厂的厂规都看不懂还咋工作?

  所谓种姓问题,在印度都属于次一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性矛盾太多了!

  另外印度的语言不统一也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印度的官方语言有22种之多,虽然最主要的是英语和印地语,但用这两个语言可以自如交流的都未达到4亿人口,至于说地方语种就更多了,据说有几百种之多,地方邦与地方邦说不同的语言,甚至市与市之间都不通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同于外语,比如说:张昕宇梁红夫妇(侣行)去印度后雇佣了一个英语翻译,去印度的某一地还要雇一个当地语言的翻译,两个印度人之间先用英语交流→当地的翻译在翻译成当地语言→反过来当地人再将当地人说的话翻译成英语…这么搞简直让人头大!如果是一个工厂招收了十个来自印度不同地区的人,其中若是出现了四种地方语种,那么这个企业离倒闭不远了!工厂内都没法交流还咋执行工作程序?

  “小米”印度工厂的生产车间,这样的外资企业可以招募到同语种的人,问题是印度国内怎么办?

  就这种没有“书同文”的国家想利用人口红利都困难,总得来说印度工业化所受的制约因素太多太多,没有对现有社会制度和社会矛盾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根本实现不了完全的工业化。

  中国和印度拉开差距,是在最近40年。

  这4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因为这个正确的政策,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之前,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印度,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有点儿夸张,但的确是经济欠发达国家。

  比如,1960年,中国GDP为597.16亿美元,印度为370.3亿美元,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中国GDP出现了下滑,而印度因为人口的增长,经济总量也在缓慢增长,到1963年,两国的经济总量几乎相同。

  80年代之后,印度致力于吸引外资,发展IT产业,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起飞,但因为经济基础太差,两国直到90年左右才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真正让两国之间拉开差距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让西方国家的资本和人才涌入。

  而这个时候的印度,还在过去的成就上沾沾自喜。

  印度在过去依靠美国和苏联的争风吃醋,过的非常滋润。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苏联援助了印度上百亿美元,用来换取印度的信任,同意苏联海军在印度洋自由航行。

  苏联的军事实力扩张到南亚大陆,威胁到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利益。

  所以,印度能够依靠苏联的援助,快速崛起。

  但是,别人给的东西永远不属于自己,只有自己争取的才是自己的。

  中国自力更生,让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2022年已经大幅度超越印度。

  而印度还在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周边邻国制造摩擦,企图乱中取利。

  加上印度封建思想比较严重,中央政府无法将命令下达到各州邦,导致因为依然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而印度还有2000美元徘徊,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一直是世界文明舞台的常客,可近代以来,它却做了大英帝国几百年的殖民地。二战后,虽然谋求独立成功,却被英国硬生生一分为二,另一半巴基斯坦则成为印度的世仇,两国曾三次开战,直到今天也是边境冲突不断。

  不过印度也确实不是吃素的,在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中,它也深得曾经的宗主国英国的真传,有样学样地把巴基斯坦也搞分裂了,于是原英属印度的地盘,今天就分化为三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印度不但在近代表现得十分窝囊,哪怕是今天,也远没有发挥出一个人口众多、面积广袤的文明古国该有的面貌。一众发达国家就不提了,单是与中国相比,印度就差得很远。

  首先看GDP,无论总量还是人均,中国都遥遥领先印度;其次看工业产值以及工业能力,印度更是连中国的影子都吃不到。

  前段时间中印边境冲突,印度国内掀起了高潮,受民间舆论影响,莫迪政府决定将中国的APP在印度全面下架,消息传到国内,当大家也纷纷准备反制的时候,却发现印度根本没什么APP值得中国人抵制。

  中国今天的实力和成就,毫无疑问是当前的印度远远无法企及的,但如果把时钟推回到70年前,情况却反过来了。那时候同样刚刚建国不久的印度,工业基础却比中国好得多,也就是说,印度的起跑线原本是高过中国的。

  关于70年前中印两国工业基础的对比,可以简单地透过一个数值来看,那就是经常被专家学者们引用的“粗钢产量”,在电气化时代,它几乎是一国工业能力的风向标。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一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仅仅只有15.8万吨,而同期印度的数值则是137万吨,几乎达到了中国的九倍之多。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内战,而印度却是和平独立的,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不足为奇。但即便把民国时期也都计入,中国粗钢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43年,也仅仅只有94.8万吨,与同期印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所以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不如同期印度的。如果印度人也熟读《阿Q正传》的话,也许就会来一句:我们的祖上可阔得多啦。

  那有着更厚底子的印度,怎么发展得就这么差呢?这个问题,中国人或许想知道,但印度人肯定更想知道。然而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是很难靠自身找到问题根源的。因为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印度文化的本体上,也就是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它把人从高到低分成四大等级,事实上,在这四大等级之外,还有所谓的“不可接触者”(即贱民)。种姓制度就是印度的一大顽疾,一个连名义上的人人平等都无法做到的国家,是不配屹立于现代文明之林的。

  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印度最底层的人只能认命,靠虚无的宗教来麻痹自己,身而为人,却活得像个畜生,这样的人口,就算数量再多,又能对工业化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所以印度只是看上去人口众多,真正的人口红利却没有多少,故而无法像中国这样依靠人口红利迅速发展起来。除非有一天,印度人能打破种姓隔离,让最底层的人产生斗志,才能真正把人口优势发挥出来。

  除了种姓制度在拖累印度之外,宗教矛盾也是让印度发展缓慢的一大罪魁祸首。印度有很多影响力大的宗教群体,比如人数最多的印度教,以及人数稍少的锡克教、伊斯兰教等等。

  说是人数稍少,但也只是相对于印度的人口来说比较少,绝对值还是非常可观的,比如光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在印度就达到了1.2亿,是当前全世界除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以外,穆斯林最多的国家。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加起来,总数将超过3.8亿之巨,所以印度似乎还要感谢英国,如果不是当年印巴分治了,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势必还要更加尖锐。

  倘若真是这样,今天的印度,恐怕就很难拥有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了,内部冲突乃至将成为常态。然而即便是分治后的印度,受宗教对立的影响,国内也很难真正团结起来,既然没办法拧成一股绳,大国的发展优势当然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以上两大因素,可以说是导致基础更高的印度发展到今天却远不如中国的主要原因。相比于这两条,其余的影响因子就几乎可以忽略了。比如常常被中国网民挂在嘴边的印度的民主制度,这其实并不是制约印度发展的重点,因为印度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威权性比较强的体制,更别提90年代之前的印度,还在政府的主导下搞过计划经济呢。

  治大国如烹小鲜,印度这个国情复杂的大国,恐怕非得来个“米其林大厨”才能助它一飞冲天。只是很可惜,以前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或许只能祝印度好运了吧。

  再回答这个题目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个事实,英国同样殖民印度和香港,为何香港那么发达,印度人还是世界较贫穷的国家?是不是跟民族有关系呢?

  印度基础比中国好时间点应该是改革开放。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来回答,先谈开始印度工业基础比中国的原因;另一方面,如何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基础远远甩开印度。

  1、大英帝国给印度打下工业基础

  印度从历史上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英国的到来将印度这个地理概念整合成一个国家的概念,也就是说印度这个国家是英国人一手打造的,否则现在的印度将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区。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建立工业基础的前提,大英帝国帮助印度人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英国人为了方便统治印度,在印度复制了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一把将印度从奴隶制带到了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先进的技术和经济制度也在印度开花结果,促进印度本地的产业发展,致使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这可以促使印度在工业化之路少走很多的弯路。印度是英国人手把手带到现代国家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印度基本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反观中国,战争不断。从抗日战争算起,日本基本把中国整个工业化进程打断。中国先是全面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以后就是解放战争,建国以后立马又开始抗美援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没有良好的国内环境,哪有精力发展经济,专心搞工业化。中印之间就是这样拉差距的。

  2、中国是怎么撵上并超过印度

  中国抗美援朝以后,基本上解决了外部威胁,外交上一边倒对苏联友好的政策。苏联看到中国有硬刚美国的实力,所以拼命拉拢中国,所以给中国前所未有的工业扶持,156项工业项目彻底给中国的工业化打好基础。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有一定工业基础,这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60年代到7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耽误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完成的两弹一星计划,既保障了国家安全,也拉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中国工业打下了基本骨架。后面的改革开放则是给这个骨架填上肌肉和皮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中国9年义务教育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素质很高的劳动力。

  反观印度,空有13亿人口的劳动力,但是文化素质方面远不如中国,另外印度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实际参与工业化建设的人口并不多。另外在文化传统上,印度人知天乐命,安于现状,并没有太多改变现状的动力。反观中国人,都希望奋斗改变生活,全国上下996,拼命追赶西方世界。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而已。只要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就一定会领先并且超过别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超过美国指日可待。反观印度,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所以超过印度,并不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事,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印度!

  人不行。

  因为咱大中国出了个!!!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