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感应电压多少伏算是漏电?感应电算漏电吗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会遇到手摸到某些设备外壳时,会有触电麻麻的感觉。那么这是漏电还是感应电呢?用电笔测量一般氖灯都会发亮,我们无法很好的判断出是感应电还是漏电,这种情况持续使用时很危险的。如果是偶尔的感应电那么还好,不会影响使用;如果是漏电,那么使用该电器,是非常危险的。

  感应电:一般是因为带电部分和结缘层与外壳之间或者是导线与导线之间相互感应引起的,相当于带电部分与外壳之间通过电容相通,就产生了感应电。研究表明,人体对高压电场下的静电感应电流的反应更加灵敏,0.1~0.2毫安的感应电流通过人体时,即使未触及被感应物体,人也会有明显的针刺感。

  漏电:漏电是电器外壳和市电火线间由于某种原因连通后和地之间有一定的电位差产生的。检测漏电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电笔接触带电体,如果氖泡亮一下立刻就熄灭,证明带电体带的就是静电;如果长亮定是漏电无疑。

  我们怎么很好的判断是感应电还是漏电:

  1、指针表万用表测量法

  用一只指针式万用电表,测量怀疑点的对地电压,并记住指针偏转角度。再换大一级的档位测量,如果指针偏转角度与第一次相同,则换一个比第一次小一级的档位测量,如果此时指针偏转角度仍然相同,可以肯定,这里没有漏电,是感应电。感应电一定会使每一个档位测量的偏转角度相同。

  如果上述方法几个档位测量结果,指针的偏转角度不同,那就肯定是漏电了。

  2、数字万用表测量法

  a、在设备通电的情况下,测量外壳与地线(确定是接地的)之间的电压,如果只有几十一百多伏的电压,那么是感应电;如果有220V左右,那么就是漏电了。

  b、在设备通电的情况下,测量外壳与零线之间的电压,如果只有几十一百多伏的电压,那么是感应电;如果有220V左右,那么就是漏电了。

  4、电阻法:

  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外壳与带电部分之间的电阻。如果电阻在1MΩ以上,那么就是感应电;如果是几千Ω甚至更低,那么就是漏电。

  

感应电压多少伏算是漏电?感应电算漏电吗

  5、排除法:

  如果没有专业的工具,那么先用验电笔检查电器外壳是否带电,如果测电笔氖泡发亮,可将电源插头(双插)拔下来翻转180度换个方向插入电源(如果是三脚定位插头,可将插座内的两根电源线对调一下),如果测电笔的氖泡仍然很明亮,则说明电器确实漏电,必须要送去检修;如果测电笔不再显示带电,则没有问题,不必担心。

  6、直接用验电笔测量法:

  长时间用验电笔接触外壳,如果是漏电,氖灯会一直发亮;如果是时亮时不亮

  感应电压超过15伏就算是漏电了。

  感应电压就是导体或带电的设备外部所带的电,一般情况下,对人和动物没有多大的危险和伤害的。但是当人体接近时,或者是非直接接触的时候就会被电击,有电击的感觉。如果发现有漏电情况还是尽快解决。

  一,现象

  

感应电压多少伏算是漏电?感应电算漏电吗

  在电机使用中,会发现电机有“漏电”现象产生,有的甚至会产生100V以上的静电电压,这样高的静电电压会让人有刺痛的感觉,以致让人会误认为电机“漏电”了,其实这只是感电。感电的感应电流通常比较小,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原因

  现代变频器的控制原理绝大多数都采用了脉宽调制(PWM)控制方式,为了保证变频调速系统的负载响应性及运行平稳性,同时为了降低电机运行时发出的高频噪音,调制波的频率一般都达到了4K及以上,特别是中小功率的变频器,因输出电流较小,载波频率可达10K以上,因此,变频器输出的电压实际上是一系列宽度不同的脉冲。另外,在一些高性能的电流矢量变频器中,例如安川G系列变频器、优利康YD系列变频器、丹佛斯VLT5000系列变频器等等,在这些变频器中都接有直流滤波的大电容,使得输出脉冲的上升下降沿都比较陡。所以,由于电机线圈与电机外壳之间有一个等效电容存在,就在电机的外壳上感应出了一定的电压。随着频率的增加“漏电”越来越小,低速的时候“漏电“比较严重但是,感应电压与漏电电压是不同的,感应电压虽可能比较高,但感应电流通常比较小,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而漏电是由于电机的绝缘受到了损坏,线圈与外壳间的绝缘电阻变得很小,输出电压直接通过这个变小的绝缘电阻,使电机外壳带电,并会危及人身安全。

  三,措施

  

感应电压多少伏算是漏电?感应电算漏电吗

  根据国家的电气安装安全规程,电动机必须安全可靠接地,在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零线(N)必须在车间接入点重复接地,接地电阻要小于4Ω。

  同样,在使用变频器的调速系统中,电机的接地是必要的。这不仅能使感应电压有释放回路,同时能保护因电机的绝缘故障引起的漏电事故,还能减少变频器对其它电气设备的干扰,使电气设备都能安全可靠地运行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