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李如松被蒙古鞑靼围攻战死时,难道忘了当年碧蹄馆之事吗?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明末最聪明的军阀,肯定是李成梁了。他在镇守辽东期间,制衡女真,培养子嗣。所以当他下台以后,本应该是成为众矢之的的他,却没有遭到万历皇帝清算,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李成梁的儿子们个个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没有李成梁就没有努尔哈赤和后来的满清帝国,李成梁在扶持努尔哈赤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自己的孩子。

  他一辈子有9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桢,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八子李如桂,九子李如楠。

  前五个儿子,全部都是手握重兵的总兵级别的将领。这些儿子当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长子李如松,因为他最勇猛,也是最可惜的一个。

  李成梁在作风上虽然有点问题,但是他培养的几个儿子,每一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可以说是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尤其是在万历年间的万历三大征之中,平定蒙古哱拜的宁夏之战,和抗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踪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

  官军既连胜,有轻敌心。二十七日再进师。朝鲜人以贼弃王京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明史》

  朝鲜之役中,最艰险的,当然是碧蹄馆之战。万历21年,明朝的侦察骑兵在汉城郊区的迎曙驿和日军部队爆发激战,这一战明军获得大胜。

  汉城的日军总部得知消息以后,派遣了一支36000人的军队赶往战场,将明朝的侦察骑兵重重困在碧蹄馆之中。他们认为这支不足3000人的侦察骑兵,就是明朝的大部队。

  虽说明军在斩首数量上,似乎占据了上风,可是这一战却被公认为明军的一次失利。李如松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到底有没有对这场战争做出过总结呢?

  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打出了气势,这场战争最终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丰臣秀吉恰好病死了,日军彻底退出朝鲜。

  李如松回来以后,被万历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此后万历皇帝更是力排众议,将李如松封为辽东总兵,相当于是继承了父亲的志向。

  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明史》

  万历26年,鞑靼南下侵犯辽东,李如松这个时候已经是辽东总兵。他带领3000人马,就冲过去跟数万鞑靼大军决战。

  相同的人马对决,在碧蹄馆的时候,也是三千对数万,这次也差不多。可是这次李如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李如松的大军大败而归,李如松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战死,年仅50岁而已。这么来看,其实李如松并没有吸取碧蹄馆之战的战争教训。

  碧蹄馆之战能够侥幸获胜,其实主要是因为明军内外夹击,加上人数在不断增加,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明军人数已经增加到了9000人。

  可这次完全不一样,鞑靼拥有数万大军,而李如松只有3000人马,被人家重重包围以后,还没有援军从外部给他们打开一个出口。

  李如松战死的消息传到了万历皇帝耳中,万历非常伤心,给了他各种追封,甚至为他立祠祭奠,可见李如松在万历心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一直在为李如松争取,认为碧蹄馆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李如松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完成了这一战。

  可是在当时来说,这一战在明朝内部,却纷纷认为是战败的。当时明朝大臣们对李如松的评价是,李如松想要建立盖世功勋,所以就带兵孤军深入,结果才造成了碧蹄馆之败。

  当然了,很多人不愿意听到坏话,只想听好话。那么当然还是可以解释为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如松在这一战中,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李如松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所以他打仗总是轻敌冒进。他认为自己很勇猛,所以常常喜欢带着轻骑在战场上冲杀。

  在对付鞑靼军的时候,李如松依旧还是这么个德行,终于再次中了对方的埋伏,在碧蹄馆幸运逃离,却没能在这里有如此的幸运,这才葬身于此。

  李如松的职位非常重要,他是辽东总兵。不仅要防备蒙古的进攻,也要防备逐渐壮大起来的努尔哈赤。

  其实李如松和努尔哈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毕竟李成梁当年非常照顾努尔哈赤,有些史料甚至认为,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义子。

  有李成梁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努尔哈赤和李如松简直就是兄弟一般的关系。而且李如松作战勇猛,在明朝后期很少能看到这种既忠心,又勇猛的猛将了。

  参考资料:《明史》

  大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九边辽东镇总兵董一元历任,总兵官职务空缺,对于如此重镇,廷议再三推举人选,可是另的大臣不解的是,当朝天子万历却迟迟不做决定。

  不久后,中旨竟然直接下达,原来万历皇帝对于辽东总兵官这一职务早已经心有所属,就是刚刚从朝鲜战场得胜回国的大明将星李如松。

  对于万历如此人事安排,朝廷言官交相劝阻,可是万历一一回拒,就一如从前保护李如松那样,就此,李如松走马上任辽东总兵官,并且,李如松得知万历对自己的信任,更加是:

  “感帝知,气益奋”。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一心报国的李如松,恰恰在这一次任上,马革裹尸,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四月,鞑靼部土蛮进犯辽东,李如松决定趁机率军三千,远出边塞,捣毁土蛮部老巢,可是,却最终因军中叛徒出卖,走漏消息,导致大明三千铁骑并李如松在浑河一带被鞑靼土蛮部三万余人包围,最终,李如松力战而亡,壮烈殉国!

  事件得闻天子,万历悲痛异常,因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如松这一次竟然又真身犯险,因为早在五年前,李如松便是经历过一次这样的惊心动魄。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李如松刚刚在平壤重创日军精锐小西行长部,取得大胜,当天,大明副总兵查大受三千骑兵作为侦查部队,在汉城郊区与日军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明军奋勇冲击,大败加藤光泰,斩首颇多,随即展开了对日军的追击。

  此时,得知消息后,本就打算伏击明军的日军总部,立刻调兵遣将,随即,日军第六军团主力,并第三第九军团一部,共计约三万六千人,在日军第六军团小早川景隆的带领下,日军先后赶到战场。

  转瞬之间,查大受所部三千大明铁骑被日军合围,可是明军将士毫不退缩,利用机动性与强大的战斗力,并火力压制,硬生生的与日军三万六千人血战一昼夜而不落下风,但是明军伤亡也在逐渐增多。

  二十五日,李如松与自己的副将杨元,各自率军一千前后加入战场与日军血战,战斗惨烈到李如松都是被日军猛将十时连久近身攻击,但最终,在明军的奋力冲杀下,日军各部出现败退现象,最终仓皇撤退回到汉城。

  此战,明朝官方战损数据为,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但实际上来说,此次遭遇战,不管是规模还是战损,亦或是影响,都要超过这个数字。

  据现在保守估计,此战,明军伤亡至少千余人,日军伤亡则至少三千人以上,这是有所根据的,因为此战过后,日军第三第九军团战斗补充人员高达6286人,碧蹄馆血战中,日军猛将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安东常久等全部阵亡,这样一来,碧蹄馆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碧蹄馆遭遇战,足以给李如松的冒进上了一课,可是,为什么有着这样的经验教训,李如松还是要远出捣巢呢?

  从董一元到杨镐,再到李如梅等人,辽东边将在面对各部落进犯的时候,或是打击各部落的时候,大多采取趁机偷袭各部老巢,也就是釜底抽薪这一战术,可谓颇有战果,对于一向敢于军事冒险的李如松来说,这样的战法,他一定会采取。

  当时,土蛮部按理来说,后方一定空虚,李如松率领三千铁骑前往偷袭敌巢,逼迫土蛮部不得不挥师救援,从而解除辽东的边境危机,是有着相当的作用的,所以这样的部署恰恰是主动出击,或者说在战场上争夺主动权,因此,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种打法,无可厚非。

  按照李如松的战前规划,本该万无一失,更加之碧蹄馆之战的经验教训,李如松此次出击,一定会相当慎重,可是,他为什么还是会落入埋伏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叛徒出卖,导致军机泄露,他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了敌人的手里。万历年间著名的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其中对于塞外降卒的不信任溢于言表,为了让皇帝信服自己,更是有着这样的一段记录,是为:

  “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

  这也就是说,李如松的马革裹尸,实际上是因为他的手下一个叫做李平胡的人的出卖,才最终导致了李如松的战殁,这种说法,也很是合乎情理,受到了后世的认可。

  因此,据上可知,万历二十六年的这次远出捣巢,本来是可以成功的,李如松之所以战败并且打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叛徒的出卖,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到您,谢谢。

  极度怀疑是奴尔哈赤阴死了李如松,李成梁的几个儿子中就一个李如松成器,李成梁身后也只有他能压制得住老奴。

  你好题主,碧蹄馆之战,是明军以弱击强的一战,此战中明军出动了兵马约6000人,而日军出动了兵员人数为43,000人。双方在碧蹄馆一战中并没有哪一方为决定战局的胜利者,据称明军损失越1000-2000人,日军损失2000-6000人。但也有资料显示,此战为伏击战。日军欲意伏击李如松部,结果李如松率军5000多人成功突围,阵斩倭寇数千,如果根据此资料来说那么李如松这一战属于以少胜多。

  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神宗皇帝力排众议,将李如松一路晋升为辽东总兵官。为了报答皇帝的恩情,他在日后的战争中表现的应该非常踊跃。

  果不其然,在万历26年,鞑靼入侵,李如松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肯定想要以堂堂天子之师,来个以少胜多,直捣黄龙。尽斩敌寇于阵前,献敌酋于京师。可惜他也没有想到,曾经的虎狼之师已经垂垂老矣,面对日本的步兵,战绩不俗的明军轻骑,面对骑兵为主的鞑靼人,只能浴血奋战,以死来报皇恩。要不说李如松,有些拖大,目中无人,求胜心切。这和多年以后孟良崮的张灵甫,又是惊人的相似。

  李如松和他老爹李成梁一样,只是一个勇将,而不是戚继光一样的帅才。不然也培养不出女真这样一个大患。

  你好,我感觉李如松没有忘记当年在朝鲜中伏的事情,他征战多年,战场经验丰富,而且战死的时候也是年富力强,应该是被手下出卖,所以落入了对方的埋伏中,英勇战死,令人惋惜。

  首先说碧蹄馆一战,由于身为客军,缺乏必要的情报手段和基础,明军和日军都对方的真实态势和实力两眼一抹黑。而相对明军身为进攻方的远道奔袭,日军作为防守方有着足够的时间和手段进行部署,兵力上明军也完全处于劣势,所以战场上明军的三千人对日军三万主力兵团,战败是没太大悬念的结果。

  1593年12月,李如松被封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1597年,李如松任辽东总兵官。1598年4月,鞑靼侵犯辽东,李如松率三千轻骑追击,与当时与数万的鞑靼骑兵浴血奋战,结果在此战役中阵亡,卒年五十岁。

  李如松的战死,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当时李如松率领3000轻骑,是轻敌之举,结果遭遇埋伏战死。二是李如松是被人出卖了,当时李如松率领3000轻骑是为了偷袭敌军,所以当时李如松带领的人中有人泄露了此行动。

  按照《明史》的记载,当时李如松当时之所以仅仅带领3000轻骑是因为想偷袭的,而且李如松经过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后应该更加小心谨慎,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李如松的计划被敌军知道了,而最有可能泄密的人就是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

  李如松之死的两种说法 一、轻率出兵中伏战死 这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一种,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说的土蛮进犯时,李如松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轻率骑兵直捣其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按照《明史》的记载,李如松应为出奇兵偷袭敌军,而且李如松经历了碧蹄馆之战后,应该更加警惕,怎会无故中伏。 而相对来说,第二种明朝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中所收录的一篇他写给皇帝的奏折中的说法就更加合。 二、叛徒出卖而死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改进火器。再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赵士祯劝皇帝与其花费钱粮安抚异族诸酋,“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其后,便举例说明异族之患:“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馀可知矣”也就是说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敌军泄露了消息,才导致李如松战死,虽说《神器谱》的记载不是官方的,但还是比较合理,可以参考。转载自网络

  李如松能力很强 但是也超级骄傲 瞧不上那些蛮夷 所以阴沟翻船了,他不死 早期应该会灭了建州大野猪,早期不下手,他能力不如建州野猪

  与日本一仗,明日两国都损耗过大,日本一直韬光养晦到明治维新才缓过来。但明朝还有其他的强敌,一直在作战没有机会停下来了修养,最终经济下滑,后勤跟不上,内部崩溃了

  建议找这篇文章看一看。李如松之败源于他的私心

  

李如松被蒙古鞑靼围攻战死时,难道忘了当年碧蹄馆之事吗?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